第040章 离京(1 / 2)

步步生莲 月关 3533 字 3个月前

.

天气炎热,一天工作下来码字效率很受影响,所以总是早上早点起来码字。可是这两天身体不适,早上闹钟响了,困得只想多睡五分钟,就只五分钟,结果~~~待挣扎起来时,时间却不多了,就算匆匆码好,也来不及修改错误。所以,从今天起,更新时间改为晚上,这样可以从容一些。望诸友周知。

另:第三不保,蛤蟆坐莲了,悲哉。要是个娇媚的美人儿,俺也就捏着鼻子认了,可是蛤蟆嗳~~,已经月末了,兄弟们还有月票的请不要留了,都投下来吧,最后的时刻,请多多支持。

★★★★★★★★★★★★★★★★★★★★★★★★★★

杨浩离京了。他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先去觐见了皇帝,聆听了官家一番教诲,然后便去先帝灵前做最后的拜祭。来到灵堂,趋礼参拜,仍在灵前守候的宋皇后、永庆公主和刚刚得授节度使的赵德芳并不方便与他说话,杨浩也是目不斜视,行礼如仪,直至拜别先帝,起身告辞的时候,才抽暇瞥了她们母子三人一眼。

该说的早已悄悄说过了,杨浩只是望了她们一眼,似在无声中向她们做出了最后一次承诺,然后便神情自若,不生一点波澜地转身离去。灵堂一角,王继恩阴鹫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的身影,直到他完全消失在灵堂门口。

赵光义安排护送杨浩的宣旨使一文一武,共有两人。

武的是大宋禁军日本直将虞候王宝财。

直,是大宋禁军的一个武装单位,大宋禁军中有几支特别的队伍,是由一些投靠大宋的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规模比较庞大的有“归明渤海直”、“吐浑直”、“契丹直”等。

渤海直是由被契丹消灭后散逃中原的渤海国士兵组成,吐浑直则是由鲜卑人和羌人为主,契丹直自然就是契丹族人了,由于契丹族人相对较多,还分为契丹一直、契丹二直等。这些以少数民族为主组成的部队大多是马军,骑**湛,骁勇善战,甚受朝廷倚重。

而日本直则不太有名,因为日本直的构成主要是一些日本浪人和高丽武士,他们飘洋过海来到中原后落魄不名,最后只有凭仗一身武艺投入军队吃饷当兵,他们人数相对较少,也不擅长配合作战,所以一向名声不显,不过这一直的人马擅长个人技击,也算是一个长处。

护送杨浩西行的武将是日本直的统领,官职是将虞候。这位将虞候是个日本人,本名叫佐佐木则夫,是一个破落武士,流落中原后本打算弃武经商的,所以取了个讨彩的名字王宝财。不料他到中原的时候,中原也正处于战乱之中,佐佐木经商无着,最后还是加入了军队。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自然更不该以名相,这位将虞候虽然名字俗气些,但是刚刚四旬左右年纪,正是体力、智力达至巅峰的时候,身材不高却很结实,披挂起来威风凛凛,腰间挎着一柄太刀,一脸的杀气。

文的是礼部员外郎公孙庆,公孙庆也是四旬左右,身材颀长,白面微须,一看就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不过言谈举止间倒也没有多少酸腐之气,答对行止十分洒落。

除了他们携带的人马,就是杨浩的家人了。当日程德玄去杨浩府上时,杨浩府上只剩下几个看家护院的家仆,主人全都不见了。次日杨浩秘密见过永庆公主后,立即变更了自己的计划,于是继嗣堂马上动了手脚,神不知鬼不觉地撤换了他府中的人,做好了第二手准备。

这一手果然用上了,杨浩如今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赶回芦州,自然不能再按继嗣堂最初安排好的逃亡方式和逃亡路线离开,于是这些刚刚上任的丫环使女、院子门子,一窝蜂地便都跟着他上路了。

对于这些细微处的举动,赵光义全无察觉,他注意的只是杨浩和他的家眷,怎会注意杨家有多少下人,门子是谁、厨子是谁、使唤丫头姓甚名谁呢。他只想要杨浩死,杨浩必须得死,其他的并不重要。

对于将死的人,赵光义一向是很客气的,他亲自把杨浩送到了宣德楼前,又由三位宰相将这位使相送到了御街尽头,可谓风风光光,极尽荣耀,然后便由其同僚和下属接手,将杨浩送出城去。

把杨浩送到宣德楼后,赵光义便折返到了一处偏殿,此处正有十几位将军在此恭候。这些人是赵光义点名召见的,曹彬、李汉琼、田钦祚、丁德裕……,俱都是昔日随赵光义伐唐的有功之臣。

因为先帝居丧期间不能歌舞、不能有大型饮宴,所以赵光义只简单地准备了些菜肴、美酒,宴请这些将领。这些将领都是伐唐的有功之臣,都是在他赵光义统率之下立过军功的将领,犒赏他们,既是对他们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同时也可以使这些和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禁军将领们与他关系再密切一些。

出征在外的吴王赵德昭是否肯乖乖回京,随之出征的将领们虽然被他加官晋爵,又控制了他们的家人,但是他们会不会再来一出黄袍加身,赵光义现在还没有十分的把握,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军权,稳住留守东京的禁军,虽说他安插了许多人,控制了留守禁军的许多要害职位,但是对这些军中重要将领,必须要大力倚重。

所以赵光义没有丝毫皇帝架子,他换了便服,撤去首席,与众将坐在一起把酒叙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重温了与诸将一同南征的那段战争岁月之后,赵光义忽然眼含泪光,感伤地说道:“当日朕与诸位将军跨天堑,战江南,有袍泽之情。今日虽份属君臣,朕与诸位将军同座,依稀却是往日场面,只是……朕与众位爱卿把酒言欢,席上独缺一人,想起来不免令人唏嘘啊。”

众将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说的是差了哪个,莫非还有谁敢奉诏不来?可是左右看看,主要将领济济一堂,似乎并未缺了什么重要人物,众人不禁四顾茫然。

赵光义说道:“缺席的这位,就是曹翰曹大将军。曹大将军战功赫赫,本可为朝廷继续效力,再创丰功,可惜……却为奸人所害,英年早逝。今日见到诸位将军,朕不免想起曹将军来,岂不感伤?”

他抚膝嗟叹一番,扬眉道:“王继恩,传旨,自内库中拨三十万钱赏赐曹家。曹翰遗孀封为诏命,曹翰的儿子今已十二岁了,便加封他为迪功郎,给他一个出身前程,以慰曹将军在天之灵。”

王继恩连忙接旨,在座诸将听了皆不禁动容。曹翰遇刺后,赵匡胤已经把曹翰官升一级,隆重安葬,并对其家眷进行了妥善安置。而赵光义再次加恩,对这位遇刺的将军如此恩遇,众将感同身受,谁不感激?

赵光义此举,就连一直宠辱不惊、神情平淡的枢密使曹彬也不禁大为感激,新帝登基,多少大事要做,这个关头还能记着这些追随他伐唐的将领,单独赐宴接见,已是无上荣光。而曹翰遇刺已经有了一些时日了,赵光义不但仍记得他,而且加恩赏赐,不忘旧情,这对他们这些戎马生涯的将军们来说,正是最大的安慰。

曹翰本是曹彬的直属部下,官家如此关爱,曹彬身为曹翰的老上司,此时自然要出头为他拜谢。曹彬眼含泪光,斟满一杯酒,走到赵光义面前肃然跪下,以大礼参拜,代曹翰向官家谢恩。

赵光义加恩于曹翰,固然有示惠于众将的意思,可是这个时候他特意提到朝廷大员遇刺身亡,实也另有一番用意,只是其中缘由,却不足为外人道了。如今见一直有些若即若离的曹彬终于被他打动,屈膝席前敬酒,赵光义不禁大悦。

他赶紧起身,扶起曹彬,举杯道:“诸位爱卿皆是朝中栋梁,朕继承大统,今后还须依赖诸位将军辅佐。今因国丧,暂休战事,来日讨伐汉国、出兵幽燕,朕必御驾亲征,与诸位将军如往日征江南一般,并肩作战。诸位将军,请满饮此杯!”

众将纷纷应诺,举杯与之共饮……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城门口为杨浩送行的,是原本出身南衙的一众属官,宋琪、贾琰、程羽、慕容求醉等共事过的同僚,还有鸿胪寺的全部官员。已然致仕的前任大鸿胪章台柳因老迈年高,没有亲至,却也让他的长子前来相送。

不但鸿胪寺典客丞焦海涛、司仪丞曹逸霆、主簿宁天色以及一干属员都到了,就连那位很少与杨浩谋面的鸿胪右卿高翔,今天也满面春风地出现了,熬来熬去,他终于熬出了头,杨浩一滚蛋,这个大鸿胪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往日些许恩怨,自然大风吹去,得有些肚量才是。

鸿胪寺的属官们看着自家这位离任的大人,都是一脸的羡慕。做官,谁能做得像杨大人一般如此畅快?就算杨大人此后这一辈子再无任何建树,就凭他弱冠之年便成为使相的速度,也足以成为大宋政史上的一个传奇,或许……也是再也无人能够企及的一个传奇了。

南衙的一众官员看着杨浩,眼中却既没有羡慕、也没有嫉妒,而是一种深深的、却不易被人察觉的同情,哪怕杨浩再惹人厌,此时他们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同情。就算不需要杨浩承他们的情,也得让其他同僚看看,自己不乏同情心。

他们看杨浩的眼光,分明就是在看一个死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此去黄泉无故人!

杨浩就在两衙官员们复杂的神情中出了城门,走出一箭之地,他回头一看,那些官儿们还站在原地,杨浩便向他们遥遥招手示意,他的手在空中刚刚挥动了两下,忽地发现城头上站着一个女子,一袭白裳,衣带飘飘,独自伫立,似乎正凝视着他。

杨浩站稳了身子,定睛再往城头看去,那人却已悄然消失,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城头上只有宋字大旗迎风猎猎,方才所见竟似南柯一梦,寻迹无踪。

“大人,请登车上路。”

将虞候王宝财在马上弯了弯腰,向他大声说道。

杨浩点了点头,向后面随行的家仆们望了一眼,杨浩的家仆比他的家眷在京城时还要齐备一些,管家、奴仆、丫环一应齐有,但是……他一个也不认识,这些人都是他变更逃跑计划之后,继嗣堂的人突击找来的。

杨浩只知道他的管家叫李庆风,杨浩看他年纪、听他名字,非常怀疑他和自己在唐国救下的李听风家族有些什么瓜葛,不过直到目前为止,他还没和这位管家详细交谈过。

杨浩登上车子,放下轿帘,整个队伍便加快了速度。

过了瓦坡集,前方路口忽然出现一个彩棚,说是彩棚,因为皇帝大行,正居国丧,所以没有披红挂彩,只缀了些松枝柏枝充门面,未免名不符实。彩棚下面也没有鼓乐迎接,只有着黑白两色衣衫的一群百姓站在那儿,老远便高声叫道:“这位军爷,敢问前方来的可是杨太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