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二王相斗(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1849 字 3个月前

司马光是个很好学的人,也十分聪明,王宁安引进西夏的青盐,保住了双方的和平大局,又顺便打击盐商,降低了西北的盐价,数百万人收益。

司马光都看在眼里,他觉得这是一门大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因此不断钻研王宁安的种种作法,又观察皇家银行和西京银行的运作,司马光自以为虽说比不上师父厉害,但是也有六七成功力了。

可是真正听完这堂课,司马光被震撼得无以复加。

在他的眼里,王宁安不断上升,甚至有追上孔夫子,和圣人并驾齐驱的势头!

不是司马光捧王宁安,实在是他讲的这套东西,完全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一家了!

任何一种学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是说服别人的理论,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就拿儒家来说,仁孝、忠义、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这些构成了一个严密而完备的道德体系,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并且了维持了一千多年的兴盛。

在儒家体系之下,士人通过美化三代之治,通过汉唐的兴衰历史,不断充实他们的论据,只要任用贤臣,虚心纳谏,于民休息,行仁政,施王道,就能长治久安,千秋万代传下去。

倘若不是出了王宁安这个妖孽,儒家的这一套东西,至少还能延续几百年,没有人去怀疑。

相比起儒家的体系,王宁安从货币着手,也构建了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劳动和货币!

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管干什么,只要劳动了,就要获得相应的报酬,有劳有得,不劳不得!

简单和朴素的道理,比起儒家的那一套,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而且王宁安从根本上赋予了研究货币的正当性。

以往的士人口不言利,谁要是盯着钱,谁就是小人,仿佛他们从来不是为了俸禄当官一样!

在儒家的眼里,钱和黑心、贪婪、狡诈、欺骗、小人等等负面词汇联系起来,是根本碰不得的。

王宁安却告诉大家,钱没有错,钱是劳动价值的衡量工具,是百姓和生活的世界签订的一份约书!

真正让人鄙视厌恶的应该是不正当的,违法天理国法人情的利!

求财无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这个观念出发,自然就是研究钱,研究钱背后的道!

王宁安创立皇家银行,解决钱荒,提供资金保证,收复幽州……种种成绩,足以正面他的理论是对的。

有理论,又有成功的范例!

这不就是一家之言吗!

假以时日,发扬光大,师父的高度,足以和孔夫子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老夫子!

作为先生的弟子,未来的自己,岂不是能成为72位贤人吗!没准排名还在前面呢!

司马光很是激动,甚至有些手舞足蹈了——历史学得好的人就是能联想!

……

王宁安前后讲了五天,在第一天阐释了货币来源之后,他自信心爆棚,又讲了银行的运作,存贷款利率,还有货币发行量,以及纸质货币等问题。

这五天下来,尽管王宁安尽量说的通俗,但是能听懂的也不过一成不到。

当然,并不能妨碍一炮而红!

相反,从第一天开始,就有无数人奋笔疾书,把王宁安所讲都录下来,然后刊印出去,按理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盗版,可怜的王二郎连一毛钱稿费都拿不到。

但是那些人丝毫不觉得过分,还自诩帮着王宁安布道,简直让王宁安欲哭无泪。

不管怎么说,王宁安都是投下了一枚超级震撼弹。

上至赵祯,下至普通的太学生,都从这五天之中,有所收获。

哪怕再顽固的人,就像龙昌期那样,也不敢随便指责王宁安胡说八道。八十的老翁,面对着王宁安的讲课内容,苦苦思索。

手边还放着一堆铜钱,不停琢磨着,居然越琢磨越有收获,龙昌期扪心自问,要是年轻六十岁,没准就跑去王宁安的门下,直接拜师了。

龙老头不好意思去,但是许多国子监和太学的生员都动心了,他们不再小觑六艺,相反,恨不能立刻进入王宁安的门下,追随他学理财大道。

当然,现在六艺还在改革之中,王宁安也无暇收徒。

但是不要紧,这世上永远不缺能走后门的人。

比如赵宗景,他就借着来西京陛见的机会,把两个儿子都塞给了王宁安。还有人比他更过分,老将军王德用,将七个孙子都送了过来。

还有韩绛和韩维,这对兄弟也写了一封信,恳请王宁安收下韩家的子弟。

另外曹佾、柳羽、潘肃、呼延达、这帮将门也把孩子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