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吾弟当为西伯!(1 / 2)

“罗马的发展脉络,算是非常清晰的。所以我才做出了这种判断。”他告诉众人。

“现在这里的主流应该是希腊文化。”小让娜指出:“你们确定希腊文化,经过发展,能变得和中原一样?”

“你应该对法国更熟悉吧?”郭康则直接反问道:“你有没有发现过,法国才是整个欧洲,最接近中原的地方?”

小让娜和母亲对视一眼,一时没有回答。

郭康对于法国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或者说不了解也不行。

几百年来,法国是毋庸置疑的欧洲文化的中心,法语更是拉丁语之后,流行于上层的第二种国际语言。从俄国到不列颠的宫廷,都在以此交流。这种影响也扩展到了全世界。连康熙的儿子们阴谋夺嫡的时候,都在用法语编写密信,进行联络。

和后世印象不同,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法国大部分时候都是欧洲的主角。它早年就是罗马遗产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后来一直是最富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了研究工业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关系,郭康也专门想过法国的问题。因为法国的例子可以排除很多看起来没问题的结论。

作为欧洲当时文化的中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最发达的地方,法国却并没有首先走向工业。相反,直到拿破仑三世时期,它才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而这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情了。因此,蒸汽时代的工业,与科学和社会形态的关系,恐怕并没有多高。

而且,早期工业对于国家的战斗力,影响也不应该高估。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个典型的小农国家,而且是比清朝味道还正的、原教旨的小农——因为“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这些词,本来就是根据法国的情况总结出来的。

但这支小农军队却成了法国战斗力的最高峰,把“工业化军队”各种按着打。可见,也不能把这种早期工业当成弥赛亚,觉得点出来了就万事大吉。对军事方面的重视依然要继续维持,免得最后成了工业化大宋,天天被人抢钱……

除了这些发展上的可借鉴处之外,法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和中原文明的相似性,而且确实主动研究过。像郭康提出的,对“天”的权威性的新解读,很大一部分也不是来源于塞里斯本土,而是参考了当年法国学者魁奈的研究成果——相比于东方同行,他们的研究要更适合欧洲的现状。

而且,这些人也不止说说而已。在魁奈的推动下,1756年,路易十五亲自来到巴黎城郊的农田,举行“亲耕籍田”仪式。1768年,还是王储的路易十六也亲自下田,扶犁亲耕。他们是真的认为,中国的经验非常有用,而且自身情况也有助于向东方榜样靠拢。

即使现在这个时候,她们这些了解情况的人,应该也不难看出发展的趋势,和文明之间的相似性。

“是啊,我也觉得二者很相似。”朱文奎点点头,赞同道:“伱看父王一到那儿,就想削藩。”

“……”郭康给噎得说不出话来。

道衍和尚一时都没维持住表情,只好赶紧问小让娜:“郡主如何看?”

“呃……我觉得是有点道理。”小让娜愣了下,回答:“不过,这样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文明的发展,就和罗马大道一样。”郭康比喻道:“顺着任何一条主干大道,都能走到罗马城。同理,各种文明,最后也会在很多方面趋于一致的。”

“我们讨论过罗马了,那就再讨论下华夏。”他继续解释概念:“华夏的特性又是什么?”

“那可太多了。”小让娜如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