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加强亚型除1943年型标准装甲师配备外,里面的第4个装甲营(原本装备三号突击炮)变成了虎式重装甲营,同时还额外多一个希姆莱管风琴连。之所以隆美尔手里的装甲集团军令人羡慕,就在于他捏着大德意志师和维京师2支完成整编的王牌装甲师(每师330辆坦克)。希姆莱曾建议将党卫军装甲师单独组建为党卫军装甲集团军,霍夫曼考虑后初步决定同意,但表示将在夏季战役完成后实施。
5月份开始第二批10个装甲师和40个步兵师的整编,南方集团军群速度最快,已完成了30%,中央集团军群整编率超过了20%,而北方和东方集团军群速度最慢,该批编制调整预计到10月份完成,然后是第三批剩余部队的编制,施佩尔认为1943年不可能完成全部部队整编,霍夫曼已同意推迟到1944年6月。
除坦克外,其他技术兵器,包括反坦克炮、装甲车、步枪等都在同步换装。以反坦克炮为例,在37mm反坦克炮全面退出后,50mm反坦克炮也完全退出,今后部队只编制1种反坦克炮,要么是德军自己的75mm反坦克炮——炮弹与三号突击炮、4号坦克通用;要么是缴获的苏军76.2mm反坦克炮——炮弹与追猎者、T-34通用。这同样也是强化后勤保障的概念深化。除75mm级别的中型反坦克炮和外,德军还有88mm重型反坦克炮与突击者坦克歼击车(利用T-34底盘,装备88mm火炮开发而成)。
除上述反坦克炮,其他所有开发的28mm,42mm,75mm锥膛炮研发和生产等全部停止,虽然德国此时已不缺少钨,但霍夫曼不想让种类繁多的产品干扰生产,已生产出来28mm锥膛炮全部调给伞兵部队,以便能发挥轻便效应。
部队对此也不是一点儿意见也没有,认为75mm反坦克炮固然好用,但一来略显笨重(重量1.5吨),占用炮组人员过多;二来用75mm口径火炮对付装甲车、轻型坦克显得威力过剩,还需一种比较轻便的反坦克炮,需求报上来后被霍夫曼大骂一顿,骂这群人脑子死不开窍——“你们就不会用东风或旋风自行防空火炮放平了打?难道防空部队只打飞机不打坦克?88mm坦克炮怎么来的?”于是整编部队的防空与反坦克火力开始合成,更强化了作战素养。
虽然霍夫曼一再强调在现有编制完成整顿前不扩编新部队,还通过扩师裁军行动加强各师的作战能力与指挥权限,但实际上扩编还是在进行的:党卫军多了5个师、国防军多了12个重装甲营和2个装甲师(装甲教导师和飞行堡垒装甲师),光是那12个装备54辆虎式坦克的重装甲营,如果按莫斯科战役后期装甲师普遍只有100多辆坦克的标准来衡量,就等于一口气多了6个装甲师。
历史上城堡战役时期德国是用2000多辆坦克去进攻苏军5000多辆,用80万部队进攻180万,虽然德军在战斗力和装备性能上占有优势,霍夫曼却不想重蹈覆辙,依然对此十分谨慎。
寒暄和玩笑完毕以后,蔡茨勒正式介绍整体作战方案:
“根据战役设想,我军将于5月25日(明天)拂晓展开进攻,首先动用2000架次飞机清扫前线地带敌军兵力聚集地和重点防御地带,掌握战场制空权,然后在清晨时分进行炮火准备,为突击集群出击创造有利态势;9-10点,航空兵发动第二轮空袭,重点对敌军纵深、铁路其交通线进行攻击,阻止其向一线增援与兵力集聚……作战进度表要求5月31日前合围坦波夫,再用7-10天,在红军重兵集团赶赴战场支援前将其围歼。然后,利用敌军已被调动的有利时机进行下一步作战。
如敌军调用莫斯科方向的重兵增援,则第3装甲集团军向图拉、梁赞一线推进;如果敌军调用南翼方向的重兵增援,则第4装甲集团军转向南翼,执行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如果敌人仅动用草原方面军增援,则我2、3、4三个装甲集团军留一个集团军监视坦波夫之敌,其余转而执行围点打援;如敌人坐视坦波夫之敌被围歼,则我军就地休整,不再进攻。”
最后一条策略是争议最大的,虽然斯大林坐视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围歼不太可能,但万一真的出现,所有人都想继续进攻?唯独霍夫曼认为城堡战役的目标是有限的,向前延伸太多后形成的突出部太大,必须整固防御后才能考虑下一次进攻。
经过激烈争论,总参谋部最后同意了该设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