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不能失去的(1 / 2)

帝国崛起 断刃天涯 1594 字 4个月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性如此。◎頂點小說,平辽至今不过十年,当初能征善战的辽东军队,开始出现了颓废的苗头。这个事情不能不重视,而且还是高度重视,即便是个苗头,也必须认真对待。这些过去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既然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失去了集体的进取心,那就让他们离开这个集体好了。至于其中有没有别的问题,陈燮不打算追究。

不追究不等于就这么糊涂的算了,出兵东瀛之前,花点时间来清理一下内部,这也是为了今后作战的顺利。

李浑源作为辽东军法部门的最高长官,他的责任自然不小。这一路上看上去面色平静,实际上内心翻滚如潮涌。辽东军队建新元年整编为新军。番号为新编第一军,下辖五个步兵师,总兵力约六万。别看有这么多军队在辽东,实际上辽东地域辽阔,往北需要兵力拓展疆域,往西北方向要盯着通辽的关宁军和草原上,往西还得防着山海关。

一个军守卫的地盘,超过了现代的东北三省,所以还有地方部队约四万人。兵力多了,自然问题就多,战争时期很多问题可以忽略,和平年代问题一下就都冒出来了。

陈燮迟迟不肯把辽东交给明廷,不是贪图什么,而是因为这里是他的重工业基地。这种投入巨大,产出时间漫长的工业投入,陈燮不做肯定发展不起来。民间资本都短视,看不到利益自然不肯投入。从登州时期开始,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辽东依托草原的资源,面见资本大量涌入毛纺业,那是因为见效快。

辽东是陈燮当做后勤基地来京营的。自然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大意。

李浑源作为军法部门的头子,对很多问题了然于心,但他没有出狠手去管。这里面的问题很多,牵扯到的利益很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外来的移民安置,这里头就有很多的问题。东北移民是个长期的事情。移民安置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军法处和辽东军部,都有监督的职责,其中军法处的责任最大。发现很多问题,但是却不去管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利益。

园子意外的大,城内拿这么一块地来修园子,除了从军队手里,别的地方没这个能力。站在园子门口,看着跪在地上迎接的富商张清。陈燮的眼神斜了一下,跟在侧后的常时仁颇为机敏的上前低声道:“此人乃扬州盐商出身,平辽之后毛纺业招商,最早响应者之一。”

提起这个事情,陈燮反应过来了,平辽之后,决定在辽东发展民间毛纺业,当是这个事情不是什么人都愿意来的。就算怎么宣传,有钱人也不会轻易往一个动乱不定的地区来投资。这个叫张清的盐商在扬州的时候。只能算是一般的小盐商。但是他胆子够大,在《明报》上看见了招商的宣传后,立刻结束了在扬州的生意,带着家小到辽东来豪赌一场。结果自然是被他赌对了,现在他是辽东最大的毛纺企业家。

陈燮不是不讲人情世故的人,一听这个解释就明白了。这个人是辽东军方的重点扶持对象。果然常时仁继续道:“张氏毛纺每年三成的产品由军方收购,价格比对外卖的要低一成。”陈燮听了笑一笑,上前扶起这个精瘦的商人,笑道:“你是对辽东有大贡献的,咨议局内可有一席之地?”就这一句话。常时仁听了又开始冒冷汗了。何止是咨议局了,这家伙就是辽东议会的议长啊。他能发家,典型的官商勾结。说起来每年的毛纺品有三成低价出售给军队,这风格是够高的。但是一旦要查,就不难发现他还是辽东最大的地产商,名下有辽东最大的私人山林,还有煤矿、铁矿、炼焦、炼铁厂(生铁销售给炼钢厂)这些产业。而且他的每一个产业,都与军政部门有关。

这么说吧,张清就是了当的刘大掌柜的翻版。他的两个女儿,一个是常时仁的爱妾,一个钱谦益的六房姨太太。长子在第一军后勤处任上尉,走的还不是正规的军校培训,就是一个先加入军队,去速成班里头呆六个月就提拔的军官。

辽东军队的速成班毕业学员很多,学习半年就毕业的士官生,做个少尉排长就是顶了。

陈燮一路往里走,一路带着微笑,似乎一点事情都没有,常时仁却在暗暗的担心,又不能离开,只能一路陪着陈燮,硬着头皮的等到陈燮安顿完毕。坐在炕上,陈燮伸个懒腰,笑着对常时仁道:“行了,不用提心吊胆的,坐下来陪我喝一杯,把张清也叫来。”

听闻公爷召唤,张清整个人都不好了,迷迷糊糊的跟着进来,哆哆嗦嗦的又要跪下,陈燮一抬手道:“免礼,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张清一看这阵势,炕头上陈燮坐在中间,常时仁搁一边坐了半个屁股,用眼神暗示他没事,张清这才安心,过来在炕头上粘了半个屁股,心里全是不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