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西洋市舶司(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473 字 2个月前

朱高煦没有遮掩,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他准备亲自培养这三百多人,然后留下甲等的太学士,把乙等太学士放回地方做未来中学的教学教习。

如果说现在的关外关外还处于一半古代内容,一半后世内容的程度,那日后的中学就是以朱高煦所记得的后世文理科知识为主了。

中学的三年只要他们能学好,那大明的科学基础也就能夯实了。

相较于后世的初高中生来说,兴许他们所学的内容是落后的,可放在这个时代就是领先了数百年的知识。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得把教材解决才行。

好在他一直抽空编撰教材,因此不管是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的教材都编撰了七七八八。

剩下的几个月时间里,刚好就是他补全这些知识的时候。

想到这里,朱高煦坐到了自己的椅子上,开始将那些堆积的奏疏一一批复。

虽说是新年,可他与朱棣并没有时间去乾清宫共食家宴,二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面对那一本本奏疏而头疼。

如此枯燥乏味的日子持续了大半个月,朱高煦前往了江东码头欢送沐春、瞿能、顾成、王瑄、郑和等人离去。

不同于第一次下东洋,这次下西洋围观的百姓很多,其中不少是各地商帮的探子。

“黔国公一路顺风。”

“劳烦殿下了……”

甲板上,朱高煦扫视了那一眼看不到边的围观人群,随后便与沐春他们告别。

下了甲板的时候,刚好碰上了迎面走来了杨展、王瑄、崔均等人。

双方相顾一笑,只是一个拥抱便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呜呜——”

伴随着号角声响起,朱高煦亲眼看着杨展他们登上宝船,瞧着宝船船队驶离江东码头。

待他们走远,朱高煦才返回了马车,而马车外已经有两名等候许久的官员了。

“上车说。”

朱高煦看了一眼压抑着的郁新与许久没有露面的胡纶,示意他们上车的同时,自己也走上了马车坐下。

等二人上车,负责护卫的队伍开始护送朱高煦返回东宫,朱高煦也看向了刚刚入座的二人:“说吧,什么情况。”

见朱高煦直奔主题,郁新也没有遮掩,直接作揖回答道:“西洋市舶司正月初一开办,如今已经有三十九家商帮登记造册。”

西洋市舶司,这便是给予走私商人正规身份的机构,凡是在西洋市舶司登记造册的商帮,都可以凭借朝廷发给的文书在龙江及金州、定辽等处船厂营造三千料的马船。

三千料马船载有洪武铁炮六门,成本价是一千二百贯,但出售给商帮们的价格是五千贯。

也就是说,仅凭造船这一行当,大明就能获得三千八百贯的利润。

所有在西洋贸易船只都得用朝廷的三千料马船,等同说想要加入西洋市舶贸易,起码要有不低于五千贯的资产才行。

当然,有了这种船,一般的海盗不是对手且不提,单说货运量也极大。

三千料马船可载货二千石,如果运回二千石的香料,那即便香料价格跌到二十文一斤,那一趟也能收获六千贯,除去成本外,能净赚四千多贯。

如此只需要两年时间,就能把马船成本给赚回来,并且还能结余三千多贯。

对于走私商帮来说,这样的成本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毕竟只要洗白了身份,那下南洋就可以在吕宋、旧港补给淡水和物资,而且可以直接从旧港购买朝廷商品前往西洋,在旧港当地贩卖给朝廷。

正因如此,西洋市舶司才会在短短十六天的时间里接到三十九家商帮注册。

“各地船厂接了多少订单?”

朱高煦询问郁新,郁新也不假思索道:“八十二艘,朝廷获利三十一万余贯。”

“看样子他们是资产雄厚啊。”听到这个数额,朱高煦只能说这群沿海商帮还真是趁着元末明初这段混乱时间赚了个盆满钵满。

就这八十二艘三千料马船,如果组合在一起,那也绝对是横行大洋的存在。

洪武铁炮虽然在大明已经被淘汰,但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算是先进的产物,尤其是在西洋的诸国和海盗面前。

不提日后新增的商帮,单说眼下这数量,就足够推平好望角以东,马六甲以西的所有海盗。

不过对于朱高煦来说,商帮的武装商船越多,对于日后大明进一步拿下南洋就越有利。

反正朝廷掌握加农炮技术和宝船技术,只要技术不流传出去,那大明始终能压制沿海商帮,不必担心。

如果可以,朱高煦甚至希望沿海商帮能一举注册数百家,营造上千艘马船。

这么一来,即便不下西洋,朝廷也能赚的盆满钵满了。

当然,朝廷能让商帮愿意交那么高的造船费用是建立在下西洋庞大舰队能控制南洋航道的前提下,所以就算想要坐等收钱,也得维持舰队威慑力才行。

而且为了让商帮在西洋贸易中有利可图,朝廷无疑要做出一定的商品利益让步。

不过这么一来,虽然没办法像历史上一样做大额的一锤子买卖,但却能做小额的商税、造船等间接税的长久买卖,说不上亏本。

“其它各省商帮有动静吗?”

朱高煦将目光投向胡纶,他消失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是去调查这件事,以及忙另一件事去了。

“大部分还在观望,但少部分已经出发来南京了,西厂推算有三十家左右,不过他们的底子不足,兴许会合并来购置马船。”

胡纶给出了西厂调查所得的情报,郁新也早就见怪不怪的模样,毕竟他已经成为了东宫的核心官员之一,接触到西厂并不奇怪。

“这么说,还有一二百家商帮没有行动。”朱高煦颔首推断,郁新闻言也开口道:

“沿海商帮听上虽多,但许多只是三五个富户弄几艘几百料沙船的小商帮罢了。”

“之所以还在观望,应该是负担不起五千贯的造船价格。”

“臣估计他们要么合并为大商帮,要么就贩卖沙船,专心务农。”

“嗯……”朱高煦颔首,随后看向胡纶:“你觉得若是合并,最后能有多少大商帮?”

“臣估计应该不少于一百家。”胡纶给出自己的推断,朱高煦听后觉得也不少了。

如果不是担心商帮一家独大,他甚至都想扶持类似广州十三行一样的十个商帮。

“安南的事情办的如何。”

询问完了西洋市舶司的问题,朱高煦便开始向胡纶询问他这段时间去办的另一件事。

“不少弟兄已经进入安南,能找到的陈氏子孙大多被他们检举,胡氏对陈氏子孙毫不留情,宁抓错不放过。”

胡纶汇报了西厂在安南的行动,并诉说了现在安南的局势和情况:“胡季犛的新政触犯了大多数陈朝遗臣和贵族、富户的利益,因此新政遭到陈朝遗老以及儒者的一致抵制。”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私底下招募兵马,试图推翻胡季犛的统治。”

“不过胡季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调动兵马平定叛乱,杀害了不少陈朝遗臣,故此才会有裴伯耆他们来到京城请援一事。”

胡纶说罢,郁新也开口道:“殿下,如果是这样,那这群陈朝遗臣兴许在日后也会反对朝廷。”

“嗯”朱高煦点头认可,毕竟黎利一开始就是投降大明的陈朝富户,后来眼见大明吞并安南,大明新政触犯当地贵族、富户的利益后,他便立马开始扯旗造反。”

如黎利这样的人不止一个,因此朱高煦才准备在拿下安南后搞大株连。

“我已经吩咐了沐春和傅让他们,他们知道怎么做。”

“陈朝遗臣的事情不用太担心,只需要保持一定的监视就足够。”

“此战过后,大部分胡、陈遗臣都会被一扫而空。”

朱高煦目光灼灼,郁新与胡纶见状也想到了早前朱高煦对安南的快慢政策之见。

“安南气候不适合北人,郁尚书回去后与夏尚书商量,调集两广和江南的官员,募集江淮胥吏,等待治理安南。”

“我算了算,起码需要六百官员,三千胥吏。”

“这些胥吏的俸禄按照每年二十石拨给,如果招募不到还能拔高,只要不超过山东及辽东胥吏便可。”

“是。”郁新应下,不过同时他也提醒起了朱高煦:

“殿下平定安南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举,不过对安南的政策上还是需要注意,避免庙堂那群人攻劾。”

郁新担心土兵屠戮安南会让朱高煦身为太子的风评下降,不过对此朱高煦却笑道:

“下旨平定安南的是我父亲,是永乐皇帝,关我东宫何事?”

“额……”听朱高煦这么说,郁新与胡纶面面相觑,一时间居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他。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就是不知道朱棣知道后会怎么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