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桑稼疾苦(1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502 字 2个月前

“是岁天下有口六千七百二十七万五千二百口,田亩四百七十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五顷余十三亩二分。”

“是岁天下赋税粮三千五百万石,布帛六万七千二百匹,丝绵三十二万五千余斤,绵花绒四万余七百二十斤。”

“金一万二千四百两整,银九十八万五千二百三十两,铜一百七十五万七千四百二十五贯。”

“杂项、商税、矿课、盐引、茶引折色二百三十七万三千余贯,还有铁、铅、丝、绢、绸、缎、布、棉等各项折色一百余六万五千余贯。”

“是岁入粮三千五百万石,其它各类折色岁入六百二十五万六千余贯。”

腊月初五,武英殿内。

当户部尚书郁新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夏秋两季税收情况,朱棣也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目光看向一旁的朱高煦。

去年的情况他已经忘了大半,不过他记得去年岁入三千二百万石,七百七十余万贯。

这一年过去,虽说税粮增多了,但银钱杂项却减少了近一百五十万贯。

折算来看,过去一年的赋税起码少了几十万贯。

“老二,这账上怎么少了一百五十万贯?”

朱棣开口询问,朱高煦也早有预料的回答:“去岁下东洋,所带回的银钱较多,故而创下新高。”

“今岁对日市舶岁入一百七十余万贯,又转交六万八千贯给日本国主,一来一去就少赚了近一百二十万贯。”

“不过这是正常现象,毕竟去岁能创下如此高的市舶贸易量,主要是因为朝廷与日本断交太多年,日本国内积攒银钱过多所致。”

“如今的虽说只有一百七十万贯却也不用失望,驻日西厂百户所传来消息,日本各类矿山已经开始采用‘灰吹法’,想来再过几年,便能稳定与朝廷的二百万贯贸易量。”

“此外,下西洋舰队的商品还在钦州屯放,待安南战事告歇,凭借那一批商品还能赚取不少利润回来。”

对日贸易量下降这件事,朱高煦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他要的是长期贸易,故此不用在意一时的多寡。

等日本全国开始大规模使用灰吹法采矿,届时才是明日贸易不断走向新高的时期。

就日本国内的银、铜矿储备来说,足够大明吃它四百年,不过前提条件是日本不能统一。

一旦日本出现统一,那肯定会出现类似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

日本的闭关锁国,虽说是为了防止各国对其渗透,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限制国内白银流出。

从足利幕府到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的二百余年间,日本无疑是对明贸易最大白银流出国。

只要大明维持足利幕府的统治,并且给予其一定的利益,那足利幕府没有必要和大明对着干。

当然,大明也不可能帮助足利幕府废除天皇制,而是让足利幕府自己逐步废除天皇。

现在的足利幕府正是强盛时期,但所能掌控的日本土地也不过京畿加部分关东关西地区罢了,地方上的守护们依旧强大。

不过也正是这种局面,才能让明日贸易长久的维持下去,一旦足利幕府过于强大,那这个贸易都会面临瓦解或贸易量缩减的困局。

一个松散且长期内部保持和平的日本,才是一个好的日本。

朝鲜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导致武力逐渐变弱,而日本最好也是如此。

朱高煦思绪间,朱棣也大致弄懂了今岁岁入不如去年的原因,故此颔首。

“眼下是腊月了,安南的军情送抵,安南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朝廷拿下,并且不少陈氏宗室都已经消亡。”

“那胡季犛父子三人逃至兴化山区之中,虽有兵四万,却只有民二十余万,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兵马。”

“东边简定等人扶持的陈季扩,俺也从锦衣卫那边得了消息,不过是一个冒充的宗室罢了。”

“俺听闻,他们还准备向朝廷请封,不过安南这地方俺却不准备交给他们。”

朱棣说着自己的想法,对于他来说,不管是胡季犛还是陈季扩,都只是土鸡瓦犬罢了。

如果不是自家老二说过安南的叛乱问题,那自己兴许已经设立三司来管理当地了。

“老二,你说说你的想法,你比俺清楚南边的事情。”

他将目光投向朱高煦,朱高煦闻言也不假思索的开口道:“首先要先稳住陈季扩这群安南豪强,故此暂时不要剿灭胡季犛父子。”

“趁着局势僵持,刚好可以迁徙百姓进入安南北边,让北边的谅山、海阳、太原、宣光等地恢复生产。”

“儿臣看过这几个地方的情况,而且也已经派出钦州的胥吏前往当地。”

“红河以北基本都在朝廷手中,这些地方耕地足有三百万亩,只要花费半年时间齐民编户,丈量土地,随后移民实边进入当地恢复生产,那朝廷就有了在安南站稳脚跟的底气。”

朱高煦提到了齐民编户,这是因为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现在的红河以北还有多少人口。

按照陈朝的官方文册来看,红河以北有八十余万人口,但而今实际有多少却无人得知。

“朝廷要做的,是先清丈红河以北的田地,然后分配给福建、广东的移民,同时在当地设立官学,汉化当地的安南百姓。”

“若是能迁徙三十余万人进入红河以北,那朝廷日后即便在安南统治不下去,也能将红河以北的土地吃下,不至于一无所获。”

“只要红河以北三百万亩耕地恢复生产,能够缴纳田赋粮食,那起码能维持安南当地数万兵马的口粮。”

“至于军饷,完全可以用云南开采的铜锭熔炼为新钱发下去,以此节约成本。”

朱高煦提到了新钱,朱棣一听也来了兴趣,他将目光投向郁新:“郁新,新钱如何了?”

“回陛下,已经在雨花台不远处开设铸钱司,每日铸钱近两万贯,如今已存储新钱六十余万贯。”

郁新回答了朱棣的问题,朱棣听后也十分满意:“这新钱俺看了,模样不错,难以仿制,就是铸钱的量太大了,一下子投下去会不会不太好?”

朱棣这些日子的兴趣除了安排北边的事情,就是去看朱高煦写的那些教材。

近日朱高煦在写的教材便是关于经济类书籍,这些都是为了日后太学扩建而准备的,朱棣也看了不少。

其中就有经济放水导致通货膨胀的例子,因此朱棣才会询问朱高煦。

不过这个问题都不用朱高煦回答,同样看过这本书的郁新便抢答道:“不会。”

“以往发放宝钞导致物价飞涨,一是宝钞发行量太大,二是发行过于集中,三是百姓对宝钞并不信任。”

“如今朝廷回收宝钞,这虽然不能彻底解决第三点,但从钞价稳定来看,百姓起码已经对宝钞产生了信任。”

“百姓对宝钞的信任,本质就是对朝廷的信任,而朝廷发行的新钱质量、样式都极佳,百姓不会抗拒。”

“只要新钱不要单一在某一地区大量发行,那自然不会导致当地物价飞涨。”

“以朝廷在安南设二十二卫来看,即便有战兵、屯兵十二余万,每年维持也不过一百五十万石,折色后不过五十万贯。”

“对于安南这般物产丰富的地方来说,五十万贯的投入并不算大,况且只需要维持几年,就可以恢复原本的发放军粮政策,民间还没有反应过来,朝廷便会停止以钱充饷。”

郁新解释过后,朱棣也抚须颔首,对安南的事情也彻底放下心来。

“安南的事情就由老二伱自己看着办,明年俺去了北边后,你便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坐镇南京,主持科举的事情。”

“儿臣领谕。”朱高煦作揖回礼,朱棣见状也摆了摆手:

“没事情就散了吧,俺这边政务还多,就不留你们吃饭了。”

“臣等告退……”朱高煦与郁新作揖,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由于事情太多,二人也没有停下来闲聊,郁新往文华殿去了,朱高煦则是坐着金辂前往东华门。

抵达东华门时,这里已经准备了一辆马车和百余名马步兵,显然朱高煦是准备前往外城。

换乘马车,朱高煦在走出内城的时候看了眼外城的情况。

历经两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朱高煦还记得洪武二十七的时候自己走朝阳门,朝阳门外不过只有一个小集镇。

当初拿下南京从这里进入内城时,那小集镇也没有任何发展。

如今两年半过去,曾经的那个小集镇却是开始了不断地扩建,许多田地都消失,从而兴建起了屋舍。

朝阳门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铺设了混凝土。

十丈宽的官道左右兴建着一栋栋崭新的二层门铺,来往行人众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间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挤满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民房等错落其间。

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向前方看去,还能看到由官府所立的牌坊,上书“朝阳市街”。

“现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心里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