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皇明宗规(1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469 字 2个月前

“呜呜呜——”

“吵死了!”

八月的春闺时分,山水一绝的桂林府中,坐在衙门内一身官员常服的解缙忍不住暗骂。

那号角声是城内军队集结训练的声音,每日都把喜欢清闲的解缙吵闹不行。

当然,除了军队外,充满忙碌的广西布政使司衙门也让他尤为不喜。

自西南诸将前往南京述职,与朱高煦讨论了如何对广西土司平叛后,整个西南便开始运转起来。

四川、交趾两大粮仓对云南、贵州、广西不断输送粮食,各地兵马也抽调进入广西。

眼下,整个广西境内兵马已经有十二万之多,担心民夫不足的沐春等人,还从贵州、交趾、云南、广东、湖广征募了六七万民夫进入广西。

当然,这点民夫数量根本不足以维护大军。

因为西南挽马不足,因此征募民夫便是广西布政使司的头等大事。

除此之外,云南、广西、广东、交趾等官员还得忙于橡胶树的种植。

橡胶树的寿命一般是二十五到三十年,通常来说种植两到三年后即可开始割胶,但最佳割胶时间通常是在六到七年左右。

作为未来大明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朱高煦自然要提早布置橡胶树的播种,而橡胶树也将成为大明热带地区百姓的一项重要收入。

当下,西南各省主要是督促交趾的长山战俘开垦荒地。

平原上的荒地会被开垦成耕地,丘陵山地的荒地则是会被开辟成未来的橡胶树林。

对于各类新作物的推广,朱高煦选择的是官府率先耕种,让四周百姓看到足够的经济效益后,百姓自然会争先效仿。

这样做的坏处是速度太慢,但好处就是不会折腾百姓。

他的想法很好,但对于解缙来说却有些折腾。

督促长山蛮、交趾败军战俘开垦荒地无疑是一件无聊且费心力的事情。

解缙就分到了这样的一件事,不过以他的身份,他并不需要前往当地视察,只需要坐在衙门内吃着美味佳肴,遥控指挥就足够。

但即便如此,解缙还是觉得十分麻烦。

忽的,他站了起来,与他共事的几名官员纷纷起身作揖:“解参议。”

“我身体不适,告假半个月。”解缙对众人开口,随后便走出了衙门。

瞧着他那模样,几名官员面面相觑,而走出衙门的解缙,刚好碰上了两道熟悉身影。

不过他贵人多忘事,只是看了几眼,便径直走了出去。

“那不是解参议?”

“嗯是他。”

站在衙门门口,瞧着走上马车远走的解缙,赵轨与徐硕轻声交流,目光中透露出几分明目张胆的不屑。

眼下已经是永乐十一年,经过三年多的考核,徐硕与赵轨纷纷被拔擢。

在蹇义的举荐,以及亦失哈的操作下,他们如愿来到了被视作更加艰苦的广西,并担任布政使司左参议,以及桂林知府。

也就是说,徐硕与解缙同品同级,但这并不是好消息。

布政使司的左右参议,往往需要做督粮道的工作,所谓督粮道便是负责征收田赋的衙门,正常来说是一名参政和参议兼管。

由于事情繁多,因此偶尔还需要左右参议共同协理才能解决,不过指望解缙,倒不如让徐硕指望一下赵轨。

“班值时间,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哼!”

赵轨冷哼一声,徐硕也脸色不好看,摇头之后走入了衙门之中。

他们到任已经三个月,过去三個月没少帮解缙擦屁股。

当然,这个屁股也不是白擦,因为解缙的所作所为都被他们上奏了春和殿。

在他们看来,解缙的好日子已经不久了,现在就等他犯一个大错,届时就能牵连出一个庞大的江左了。

想到这里,二人加快了脚步,而身处千里之外的朱高煦却并没有将目光放在解缙身上。

此刻的他,正在“古今典籍馆”内,欣赏着彻底敲锤定下的《永乐大典》。

“全书仅目录便有六十七卷,共计两万三千四百余卷,一万二千余册,约三亿九千余万字,集天文、地志、经、史、子、集,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古今图书八千七百二十六种,涵盖了我中原上万年来幸存而下的书籍。”

古今典籍馆内,身穿一身黑袍的姚广孝与朱高煦大略解释着《永乐大典》的情况。

比起历史上原本的《永乐大典》,摆在朱高煦他们面前的《永乐大典》无疑收录了更多的书籍。

除了市面上流通的各种文化、技艺书籍外,还有这么多年来新政教育推广下的新书籍、新内容也被收录其中。

当然,这其中最被朱高煦所关注的,还是他夹带私货的一些内容。

仅是《山海经》中的《大荒东经》、《海内东经》等内容,便被夹带了大约数千字的私货。

看似不多,但对于字数本就不多的山海经来说,数千字足以改写一篇历史,更不用说朱高煦让人总结的《古唐书》、《虞书》《夏书》、《商书》等唐虞夏商四朝古书了。

他让人将这四个先秦时期的史料按照时代编撰,然后再在其中掺杂私货。

光是《古唐书》一书,便已经将华夏历史推到了尧帝时期,而再往前的便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书残卷。

这些书籍,都是记载了三皇五帝时期史料和一些鬼神之类的书籍,明确记载在了《左传》之中,就连《汉书》中也有记载,但却在历史长河中被自然、人为所磨灭遗失。

他们被人为所篡改、磨灭,朱高煦也人为的将它们重新揭露在这个世界上。

上面所记载的事情,与《左传》、《史记》、《尚书》所记载的出入不大,但内容之中会增添许多小插曲,例如北洲、东洲之民的事情。

这事情搞好了,加上日后欧洲与东洲的矛盾,那大明绝对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大明洋三角贸易上赚的盆满钵满,通过文化、商品来慢慢同化当地的民族。

想到这里,朱高煦合上了记载着《三坟五典》的内容,将书籍放回书架上。

他扫视一眼这个存放了整个华夏自永乐以前所有文化瑰宝的地方,背对着姚广孝询问道:

“少师,印刷的雕版制作如何?”

“已经做好了,随时可以印刷。”姚广孝站在朱高煦身后轻声说着,随后又道:

“只需要拓印副本,然后让一千五百名工匠印刷,大概一年就可以印刷二十本副本。”

“不过以下面官员的推算,印刷一本副本,大概需要耗费三千余贯钱。”

不得不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确实好用,而铜活字印刷更是避免了雕版字体出错,就是制作难度比木质要大。

“不过就是三千余贯罢了。”

面对拓印的成本,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开口道:“先印刷二十本副本,分置南北京,以及各中学图书馆。”

话音落下,朱高煦回头看向姚广孝:“少师觉得,我会逼我父亲退位吗?”

朱高煦的话风扭转很快,让姚广孝都有些跟不上。

“殿下需要吗?”姚广孝反问朱高煦,毕竟他已经从朱棣那里听到了这两父子之间达成的那些约定。

在姚广孝看来,朱棣确实舍不得权力,但如果能维持北征这件事,那朱棣也没有必要执着,甚至闹的父子间隙。

朱棣对于这三个儿子,始终下不了狠心。

如果是其它妃嫔生的儿子敢用朱高煦的口吻和朱棣说话,那即便这个庶子有天大的能耐和势力,朱棣也会想办法连根拔起。

但是面对朱高煦,朱棣只能叹气一声,默默接受结局。

姚广孝的话落下,朱高煦也摸了摸八字胡,对他开口道:“少师才干非凡,朝廷还需要少师。”

“贫僧已经老迈不堪用,只愿常伴青灯古佛。”姚广孝行了一礼,拒绝了朱高煦的邀请。

这份拒绝在朱高煦意料之中,但他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失望。

显然,姚广孝不愿意去赌未来的事情,毕竟他已经看过太多狡兔死、走狗烹的史料。

正因如此,在朱棣和他之间,姚广孝没有选择任何一人,而是默默地在鸡鸣寺吃斋念佛。

对于朱棣和朱高煦给他安排的事情,他也是如其所想的照办,没有掺杂任何私货。

老和尚的态度十分明显,但惜才的朱高煦依旧惋惜。

“大报恩寺修建完成后,少师可以移居那里,继续诵经。”

朱高煦交代一声,便见姚广孝行礼退下。

见状,他也走出了古今典籍馆,乘坐步舆准备返回春和殿。

不过就在他返回春和殿的路上,隔着老远便瞧见了亦失哈神色匆匆的小跑而来。

朱高煦见状抬手制止步舆前进,随后便瞧见亦失哈小跑来到他步舆一旁跪下叩首,这样的举动让朱高煦心里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六军都督府传来消息,西宁侯宋晟十日前薨逝,享寿六十九。”

“此外,六部也传来消息,前户部尚书郁新两日前薨逝,享寿命六十五……”

亦失哈气喘吁吁的声音不断在朱高煦脑中回响,他与宋晟并没有过交集,记忆中也不记得宋晟活了多长,因此他还想着等日后西征时让宋晟大放光彩。

只是没想到,宋晟连这么几年都等不了,便先一步走了。

至于郁新,对于他能活到现在,朱高煦已经十分高兴了,毕竟他记得郁新在永乐朝没活几年便卒于任上了。

算起来,郁新提前两年致仕的结果,便是比历史上多活了四五年。

“辍朝三日,赐给葬祭,追封宋晟为宁国公,西宁侯爵由其子宋瑄承袭,谥号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