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三大部暂且搁置,先出兵驱赶察哈尔和喀喇沁,再攻灭科尔沁。”
“嗯?”听到朱由检的话,众人都觉得朱由检是不是说错了。
按照伯晕歹背刺反叛的举动,不应该是全力攻灭喀喇沁吗?
对于他们的质疑,朱由检气定神闲的说道:
“伯晕歹和虎兔墩不过是报团取暖的冢中枯骨罢了,先灭了科尔沁,然后修养一两年,再由西面、南面夹击,攻灭建虏。”
“等一下。”
忽的、朱由校坐不住了,朱由检的话,基本上所有将领已经笃定了一件事,而他还没有笃定,因此在疑惑后开口道:
“弟弟的意思是要在哈剌温山,也就是科尔沁驻牧地建城池?”
朱由校一开口,朱由检便微微颌首道:
“收复哈剌温山脉以东的辽阔嫩科尔沁草原,随后筑城,不仅能为我大明开辟一个牧马地,还能在之后驻扎一支数量不少的兵马。”
“届时南边从辽东向北,西面又依托哈剌温山驻军阻挡建虏逃遁,最后把他们彻底消灭在努尔干之地。”
“另外哈剌温山脉南麓,也就是虎兔墩和伯晕歹驻兵的地方也可以建城池数座,依托哈剌温山脉的积雪融化后的河流进行屯垦。”
“一旦这里屯垦起来,那京师和北直隶、山西就彻底被包围,再无被胡虏叩关之难。”
“道理虽好,但先行扫套,随后又迁移百姓治理这么大块地方,钱粮能跟上吗?”朱由校持怀疑态度。
不过对此、赛罕却作为活地图说道:
“科尔沁有不少北逃汉人开垦的耕地,数量虽然不多,也有一两万亩。”
“这一两万亩足够维持七八千百姓的生活,如果再把缴获的牛羊拿来当地开垦,加上后续迁移的百姓,恐怕一年就能开垦几十万亩。”
赛罕不是在吹嘘,科尔沁草原的肥美毋庸置疑,哪怕明代降水线东移,越过了哈剌温山(大兴安岭),但科尔沁草原东部和南部地区,依旧处于400ml降水线上。
明初朱元璋和朱棣多次北伐,都是建立于统治了朵颜三卫后,才从这块地方出征的。
之后朵颜三卫的反叛,实际上也是基于明初北方人口不足,没有那么多人迁移到这块地方来改变民族比例的缘故。
但那是明初、眼下是明末,赛罕一路上听着朱由检说了北方人口拥挤,要迁移百姓前往努尔干和科尔沁的话,自然知道朱由检是怎么想的。
明初北方人口不足,所有没办法掌控已经打下来的基本盘,这和唐高宗打下了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却很快分崩离析是一个道理。
可问题现在北方诸省人口稠密,只要朝廷有粮食,愿意发放耕牛和种子,那迁移几十万百姓前往此地,可以说轻轻松松。
朱由校的担心,与其说是担心钱粮不够,还不如说是担心这块地方会和当年的安南一样,需要持续投入几十年才能安定。
可是赛罕的话,基本上让朱由校的心安定了下来。
“万岁、科尔沁部众不过十余万,兵马不过四万余人,可以称为精锐的不过万余,根本就不是上直的对手。”
“臣敢保证,只要万岁和殿下下令,一万上直铁骑就足以横扫科尔沁。”
赛罕的话让朱由校松了一口气,而朱由检见状也说道:
“如果有足够的人,科尔沁这块地方,完全可以成为北大仓,还能成为大明最大的牧马地。”
“这……那弟弟你做主吧。”听到赛罕和朱由检一唱一和的话,朱由校也同意了。
见他同意,朱由检也对赛罕询问道:“你去过科尔沁,你认为那里和辽北相比,哪里更好开垦?”
“自然是科尔沁北部和南部!”赛罕不假思索的说道:
“辽北草甸积厚,科尔沁北部和南部则是草甸稀薄,科尔沁部没有开发是因为他们收容的北逃汉人太少,粮食也不够吃的缘故。”
“好!”闻言,朱由检看了看辽阔的科尔沁草原,随后道:
“命今岁山西、河南调粮前往陕北安抚灾民,北直隶的军屯粮全部押往白马关。”
“再将皇店的银两调往四川,从四川购粮走海路送往辽东。”
“开春之前,所有粮食都要到位,大军也分为两支,辽东为辅兵,白马关为正兵。”
“白马关调四骑卫、以及神策卫、金吾卫,腾骧卫、武骧卫八卫屯守。”
朱由检一开口,瞬间所有人心中一紧。
四骑卫和步卫配合的战事,到目前为止明军还没有打过。
瞧着架势,自家殿下显然是准备来一场步骑炮三协北伐,或者调四支步卫驻守在哈剌温山和科尔沁草原。
不过满桂和孙应元想了想,按照自家殿下所说,对于虎兔墩和伯晕歹主要是驱赶的战略目的,那么大军最开始应该是三协北伐。
至于驱赶了他们之后,恐怕就是铁骑冲锋,突袭科尔沁了。
“辽东一部,由辽东经略熊廷弼担任主将,孙应元你担任副将,至于兵力多少,你们自己看着办。”
朱由检依旧还是用以文制武的打法,这不是他在压制武将,而是孙应元他们还需要时间成长。
更何况,熊廷弼、孙传庭、洪承畴这三人的身份实际上是比较尴尬的。
他们明明是文臣,但政坛上朱由检暂时又没有插手,因此无法把他们调回京城担任重要的官职。
可如果把他们放到五军都督府,那以文制武就代表自己开了个头,日后恐怕有文官会用这个来做借口。
因此、朱由检准备先让他们继续在外做经略,等到京城有了位置,就按照年纪一个个往回调。
眼下熊廷弼五十七岁,洪承畴和孙传庭同样三十二岁,杨文岳三十岁,吴阿衡三十一岁。
这五人都是朱由检可以调回京城,担任京官的骨干人员。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卢象升、董应举、沈廷扬三人也能调回京城,不过旧港和市舶司离不开沈廷扬,而卢象升朱由检准备让他继续历练几年,毕竟他才二十五岁。
倒是最后理财十分不错的董应举……
“你们先退下……”
“是……”
朱由检忽的开口,满桂等人也纷纷退出了瀚海殿。
“哥哥,我想调些人回京城录用。”
想了想后、朱由检在还是决定可以着手准备革新官制的事情了。
“调人?弟弟准备调谁?”朱由校愣了愣,发现自己弟弟性子有些跳脱,前一秒还在说扫北的事情,后一秒居然说要调人了。
“南京户部尚书李长庚,还有董应举、吴阿衡、杨文岳、孙元化、毕懋康这六人。”
朱由检张口就将自己脑中可以重用的人给说了出来,而朱由校闻言则是愣了愣,随后恢复冷静道:
“怎么,你准备做一直想做的事情了?”
“倒是没有,不过稍微可以布置一些了……”朱由检嘴角挂上了一抹笑意。
“准备如何布置?”朱由校询问了起来,而朱由检也侃侃而谈道:
“毕自严担任户部尚书,吴阿衡担任吏部右侍郎,杨文岳担任兵部左侍郎。”
“另外,将盐课、茶课统一管理,设盐课司、茶课司。”
“两司只负责管理盐场,同时将盐、茶交给皇店经营。”
“过往盐引、茶引通通废除!”
朱由检一开口便石破惊天,如果盐引和茶引废除,按照朱由检的想法,那么这两个庞大的民生市场就将彻底由民营转为官营。
大明百姓对于盐茶的消耗毋庸置疑,每年所消耗的盐数以亿斤,而茶更是数以百万斤。
眼下海上巡检司的规模逐渐扩大,私盐虽然不能被彻底杜绝,但绝对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扰乱市场了。
加上皇店的廉价盐在不断冲击传统市场,其他盐商的市场已经摇摇欲坠。
如果不是朱由检改组五军都督府,在各省驻扎兵马,恐怕早就有人钻空子了。
盐商和茶商们的无作为,也让朱由检泛起了其他心思。
盐、茶必须官营,这是大明能否渡过大旱的关键之举。
因此他在朱由校还因为自己要废黜盐引和茶引的时候,继续说道:
“我准备让董应举执掌茶课司,李长庚执掌盐课司,并在废除盐引和茶引后,宣布盐茶为朝廷官营,只能在皇店能买到!”
“燕山学子毕业的四万多学子,除了少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都将加入盐课司和茶课司。”
“一旦他们进入两司,在各省拱卫营和海上巡检司的协助下,只要管控盐场和茶场,再禁止私茶和私盐,大明仅此两项,便能获利超七百万两之巨!”
朱由检目光如炬,他很清楚这七百万两代表着什么,一旦这笔银子能榨出来,四十多万大军的军饷就能被解决。
或者说、这七百万两银子如果直接换成粮食,那就是近两千万石粮食。
除了1640-1643年这三年整个大明七成土地都处于灾害下,其余的年月里,大明都可以用这笔银子来买粮。
近两千万石粮食,不管用作工钱,还是直接拿去救济灾民。
在单纯保证人活着的情况下,这笔粮食都能救下五六百万百姓。
而这、只是朱由检对两司收入的最低估计……
因为更得多,所以都是踩点写完就发出来了。
这就导致个人检查错别字不够仔细,大家提出来的错别字,可以修改的我会做出修改的,很抱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