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明莫战争(2 / 2)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776 字 2个月前

“班加罗尔的军队被明军的平叛军消灭,南方军队的人数下降到九万了……”

四月初十,当一名苏丹国大臣开口,位于戈达瓦里河北岸的尼扎马巴德城临时总督府里,莫卧儿南征大军的各级军官都紧皱眉头的看着沙盘。

沙盘上,明军的防线如铁桶一般,尤其是各种拒马、壕沟组成的土木工事更是让指挥骑兵的军官们头痛不已。

开口的人是北逃的一个苏丹国大臣,而他口中的军队便是盘踞在高原之上的各国残余军队。

这些军队的数量从二月的二十余万,骤降到了眼下的九万人,被围歼的人数超过十万。

这则消息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妙,他们都很清楚,一旦南方叛军被全歼,那南方的五万平叛军完全可以抽调三万人来支援戈达瓦里河防线。

届时战线上的明军数量会达到八万人,与他们基本持平。

因此,在听到这些消息后,所有军官都下意识看向了米尔扎。

面对他们充满询问的目光,米尔扎没有惊慌,而是很平淡的说道:

“后方已经在募兵六万,最多六个月就能运抵前线。”

“可是“帕的沙”让我们三个内将战线推进到巴拉尔河……”

一名突厥军官忍不住开口,并提醒道:“现在只有两个月了。”

“战线的事情,我已经回复过“帕的沙”了,我们明面面对的是不足五万的明军,但实际上他们是海陆九万多人,而我们只有不到十四万。”

“更别提海军那两万人……”

米尔扎围着沙盘闲庭散步,讲述着战场的局势,但说到海军的时候他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不得不说,他被黄龙的海上游击战术给弄得灰头土脸,导致他没有成功的在夏季发动全面进攻。

“明军的海上力量不弱,这半个月来我们已经被他们攻陷了两座城池和十七处集镇,虽然都收复了,但被掠夺的财物……”

米尔扎的一名心腹犹豫着开口,而这则消息也让军官们有些压抑。

莫卧儿的海军,主要是四十几年前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征服孟加拉后建立的。

海军分为东、西两支舰队,东舰队保卫通往东亚的航路,西舰队负责红海印度洋。

听上去虽然十分威武雄壮,但其实水平堪忧,即便是对孟加拉湾的海盗都无能为力。

整支军队的军舰基本上都是用民船、渔船改装而来的,而主力战舰和特种战舰,基本都是地中海式、中东式或者卡拉维尔式的船只。

由于印度工匠不喜欢用铁钉,又掌握不了明朝的榫卯技术,因此他们自己建造的船只结构和刚性不足,吃不住舰炮的后坐力。

加上整个贵族群体又是以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构成,因此想要寻找一些海军军官都十分困难。

在这一点上,莫卧儿人发挥了自己财大气粗狗大户的特性,直接选择雇佣欧洲经验丰富的水手作为他们的海军顾问和技师。

不过即便如此,欧洲的水手依旧挽救不了莫卧儿的海军。

如果这样都难以形容明莫双方的海军差距,那眼下十分安全的孟加拉湾航线足以解释。

在明军拿下锡兰岛,建立小西洋监察使司以前,整个孟加拉湾海域都是走私船和私掠船,以及大量的海盗。

不止是莫卧儿对他们毫无办法,便是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南洋的时代,都拿他们基本没辙。

结果大明冲出马六甲,建立小西洋监察使司后,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孟加拉海域的大小海盗纷纷沉入海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眼下的孟加拉湾就是大明朝家门口的池塘。

因此,米尔扎身后的那两万废物海军,着实对战局没有什么帮助。

相反倒是明军的海军将他们弄得灰头土脸,四处救火。

黄龙的单纯陆战虽然不如孙传庭、孙应元、满桂、熊廷弼等一众齐王府将领,但论海陆战术,目前的他还是头一等,这也是朱由检派他指挥小西洋远征军的原因。

南次亚大陆的地形决定了,只要海军用得好,以弱胜强并不困难。

黄龙能用海军把战争态势扳平,这倒是米尔扎没想到的。

不过这也提醒了米尔扎,如果黄龙坚持这样的战术,那一旦等到明军平叛结束,北上增援,那莫卧儿很有可能会被反推。

“明军的火枪装备率在八成左右,比我们的高出三成。”

米尔扎看着明军的防线,心里有了想法:

“仿照他们的防线,我们也在北岸建立防线,同时要远离河道一千五百步。”

“是!”

米尔扎在为明军的反推未雨绸缪,如果他们后方的六万援军率先抵达前线,那他会毫不犹豫的发动总攻。

如果南方明军平叛结束,北上增援,那他构建的防线则是可以阻挡明军一段时间,等待后方六万援军支援。

总之未谋胜,先谋败,只有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有机会寻找敌军漏洞来进而反击。

米尔扎的想法很不错,实施起来也确实并不困难。

明莫两军虽然都没有发动全面总攻,但地方性的拉锯战并没有停止,他们也见识过了明军土木工程的厉害,因此早就铭记于心了。

在米尔扎下令后,各地方的莫卧儿军队纷纷开始构建防御阵地,而他们选择的地方基本都远远高出戈达瓦里河的海拔,选择建立在土丘和半山腰上。

他们在构建工事的时候,明军就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

“距离大概一千五百步,看来是为了防御我军军舰进入河道炮击防线而选择的距离。”

“基本都是照抄我军,这群南虏倒是挺聪明的……”

河岸边,黄龙和戚元辅、李旦三人在士兵的拱卫下亲临前线,用千里眼侦查着莫卧儿军队的一切行动。

实际上,眼下的明军并不好受,五万三千多人,有近八千人水土不服被送往了亚南修养,阵地上只有不到四万五千人。

这也是黄龙抵达前线后,提前使用海上侵扰战术的原因。

因为如果不牵制莫卧儿南侵军队,那在持续减员中,一旦莫卧儿全军总攻,明军的防守将十分困难。

不过,即便眼下莫卧儿选择分兵来保护沿海城池,但戈达瓦里河战线上,明军和莫卧儿军队的比例依旧是一比二。

两方都占据着地利,谁要是越过戈达瓦里河的河谷,就要面对河谷对岸半山腰的军事反击。

整个防线呈“凹”状,谁进攻谁吃亏,谁防守谁有利。

黄龙虽然迫切的想夺回讷尔默达河防线,但他也清楚眼下的态势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想要等,等六个月后方平叛结束,等六个月后大明再支援五万军队。

届时,在后方留守四万陆军的情况下,明军在戈达瓦里河防线可以达到十六万兵马,海上还有四万兵马负责佯攻。

二十万大军齐聚南次亚大陆,一旦明军打赢了这一战,那就不是简单反推到讷尔默达河防线这么简单了。

莫卧儿将丢失整个德干高原和沿海城池,彻底被明军堵在内地,变成一个内陆国。

只要背靠大海,凭借大明的船运体量,黄龙可以一点点的反推。

不过对于他来说,倒也没有必要打到那种程度,因为这块地方是留给诸藩的,而不是打下归大明治理的。

“这鬼地方留给诸藩也好,要是留下我们来治理,恐怕要牵扯朝廷大量精力……”

黄龙放下千里眼,对着左右的李旦和戚元辅感叹,而二人也纷纷点头认可。

说白了,眼下的南次亚大陆就和养蛊一样。

印度人、波斯人、突厥人,还有一百多个民族……

各种民族的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尤其是在宗教这块,大明注定无法融入他们。

大规模的搞赶苗拓业对于明军来说又不是很现实,因为“赶苗拓业”的周期太长。

例如眼下的旧港,为什么还要保持六到十营的兵力?主要原因就是和当地的文化起了冲突,当地一直有人躲进山里和明军进行游击战。

明军对旧港每个岛屿的府道都是沿海建设,这就足以说明明军对各岛内地的掌控实际上是不足的。

面对人口不足千万的旧港,明军尚且需要保持六到十营兵马,那面对南次亚大陆就更别谈了。

把人屠空?大明需要的是人口市场,把人屠空了,等于是把蛋糕缩小。

从莫卧儿的税收就能看出南次亚大陆的经济潜力,如果大明占据这个市场,用诸藩来统治控制,持续移民和对当地土人消减,那大明可以长期保持一亿五千万两以上的税收。

这还是当地税收归诸藩,大明只借助市场来正常商贸的结果。

一亿五千万两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而没饷的明军和有饷的明军,与饷银丰富的明军,更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存在。

黄龙能干的,顶多就是把顽固宗教份子解决,然后把宗教问题十足的印度丢给诸藩。

只要诸藩地都打下来,到时候他就会立马上疏京城,请求和莫卧儿和谈,然后让诸藩就藩,替他们训练新兵,将小西洋的二十几万军队撤回大明本土,或者参与其他战争。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须得到朱由检的二次增兵,然后才能打下所有就藩地……

这个阶段的莫卧儿并不弱,被英国人殖民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尤其在宗教这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