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躁动(1 / 2)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1740 字 4个月前

穰县,邓州刺史府从朱雀街向东有一条贯穿县城的大漕渠,不过大漕渠并不大,只是本地这样称呼。大概能两条粮船并行,主要是为了穰县乡野地区收粮之后能够集中到穰县县城中。

靠着大漕渠,也有几个自发形成的馆子,县内毕竟也分了东西两市,馆子大多都在东市。

此刻,从湖阳县、枣阳县、谷城县来的官吏正齐聚在此,等待着邓州刺史陈君宾的会面。

这三个县,分别属于唐州、隋州、襄州,却偏偏来了邓州,也是稀奇。

“向城静如兄当真是适逢其会啊。”

攥着一杯酒,换上秋衣长袍的文氏喝了一口温酒,语气中透着抑制不住的羡慕。

“老夫在谷城县蹉跎快十年了,贞观二十年的时候,请武汉农官过来帮忙种茶。南河沿岸有林立约莫一万三四千亩,本就是无甚用场的荒山野林。开辟来种茶,这算是好事吧?!”

操着襄西北口音的中年汉子看了一眼左右落座喝酒的两个朋友,手指在桌上点了点,“你们猜如何?这一万三四千亩地,九千亩被襄阳人拿了去,三千五百亩被江陵人拿了去,还剩下千几百亩,就是谷城县真正能说了算的茶地。”

说到这里,这中年汉子又道:“千几百亩也就罢了,可你们也是晓得,垦荒辟田,是个经年累月的事情。到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襄州居然说要茶赋。这连茶这个字,还是武汉人生造出来的,这收个鸟的税赋?”

言语之间极为的激动,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居然是没心思继续说话,夹了一筷子桌上的菜,吃了好几口,又一口闷了一杯酒,长长地吐了口气,这才缓了过来。

贞观朝的时候,“茶”这个字还没有,多是用“茗”。至于说泡茶,也是没有的,都是煎茶、煮茶。

直到张德南下,站稳脚跟之后,这个业务才逐渐推广开来。

早先在江阴时,虽然已经着手炒茶,但量很小,也没有实力去搞茶园。

到老张去河北的时候,贩卖的茶叶也主要是发酵压制的渣滓,属于价高质差的货色,但纯利极为丰厚。

有一段时间,泡茶属于宫廷贵族的特权,因为产量不够。

“茶”这个字全面叫开,要到张德在沔州把豪强尽数剪除之后。

“老夫的考绩,算是彻底废了。所以就想着,能多拿一些俸禄也是好的。眼下这点钱……嘿。”

说罢,谷城来的中年汉子又是一口闷酒。

右手边穿着一身棉绸长衫的汉子也是脸色严肃,先是叹了口气,拿起筷子想要夹菜,却又悬空在半当中:“咱们三县县令,也算是七品,一个月也能拿五十石粮食。跟武德朝比,自然是不错,可现在别说跟武汉那边比,就说这荆襄本地……”

“我有个连襟,在江汉观察使府是做文书的。”

“文书?”

“以前在长安是御史台令书,流外三等。眼下也是流外官,不过去年就说兴许要转吏为官,从九品吧……兴许。”

“从九品……”

“别小看从九品啊,那可是武汉的从九品。”

文士模样的连忙道,“别说他还没有做官,就是现在,一个月杂贴就有三贯,发的银元,不是铜钱。除了杂贴,一个月满勤还有半贯。配一百五十亩田,这田跟咱们的禄田不一样,可以不种粮食,武汉几个庄园,茶树、果树之类都有。一百五十亩地,种什么都比种粮食强,扣除给农官的管理费用,加上手续费,一年能有六七十贯。”

“当真?”

“真的假的?一个流外官?”

“真的,骗你们两个我能多喝两口酒?”

文氏模样皱着眉头,“除此之外,子女就学这等事体,不必多说了吧。”

“武汉有女子学堂吧。”

“女子学堂比京城还早,女圣陛下那一套,都是学的汉阳女子学堂。”

“还有女官。”

“对,还有女官。”

提到了女官,那连襟在武汉的文士更是道:“我那连襟的长女,今年二十有四,十四岁进学,汉阳女子学堂的前身,最早招募的一批女学生中,就有她。现在是桑叶仓的总监,江汉观察使府特聘的流外一等,也是说今年可能转吏为官。”

“可有婚配?”

“孩子都四个了。”

年纪轻的刚来了精神一问,就被回答给打了回去。

“那岂不是年俸比她大人还高?”

“武汉有妇女津贴,大头两笔,一是生育补贴,二是生产奖励。生育补贴是自己生产拿到手的奖励,生育补贴,则是分管衙门新生儿增长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