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因盘膝闭目,鱼竿伸出,与他身旁那三个法身一样,仿若静静垂钓。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桓因的鱼竿之上,依旧没有鱼线。
而桓因就这么静静的一坐,就是许久许久。不过,在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其实是无比复杂而又深邃的思绪。
桓因在思考的,一直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道。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当年东皇太一大道未成之时,他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竟让他笃定到了愿意放弃一生所修。
答案,应该就在三个老者的三句话中,而如今这三句话也不断的在桓因的脑中回旋着。
其实从最开始桓因听完三句话以后,他就已经有了一个下意识的判断。前两个老者的那两句“得道,能知真假”与“得道,可辨是非”桓因觉得应该是对的,而最后一句“得道,无所得。得道,有所失”,桓因觉得说不通。
理由很简单,甚至如同常识一样,无论修士凡人,无论大道小道,得道以后,不就是为了知真假和辨是非吗?哪怕是幼子进入学堂听先生讲课,道理都是如此。
而若得道以后却毫无收获,反而是会有所损失,那还学什么道?这根本就违背了所有人对道的追求的根本意义埃
然而,桓因很快就把自己这种最初的想法给直接否定了。他自己不傻,更不会以为东皇太一是个傻瓜,所以若东皇太一所悟之道竟如此浅显的话,那也不会需要他花上近百万年去参悟了。
“三句话之中,定有更深玄机。”想了一阵以后,桓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而也是自此开始,桓因开始重新审视这三句话。
桓因觉得,既然不能够按照常规的方式去理解这三句话,那不如尝试着倒过来想。也就是说,或许按常理看是对的言语,或许深究起来,就成了错的。
而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桓因立马就被最前面的两句话给难住了。难道说,得道以后不能分辨真假,也不可知是非吗?
这样的结论,听起来太过荒唐,可桓因偏偏又不得不去这么想,这让他心中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甚至渐渐开始出现不稳定的迹象。
从外表上看,桓因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而且皱得很深很深。而且,他的浑身开始冒汗,身躯开始颤抖,他似乎随时都可能从感悟之中惊醒过来。
如此强烈的反应,却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最简单的两句话,如同最浅显、最不必要斟酌的道理,一旦反过来看,莫说对于桓因,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场极大的挑战。这就好比你面前明明有一头牛,可却有人告诉你那不是牛,而是猪,还要你发自内心的去相信这个事实,这要人如何才做得到呢?
很快的,整整十天时间过去了。十天之中,桓因始终处在极大的矛盾状态之内,他整个人身上是被汗水浸透了一次又一次。更在这期间有好几次,桓因险些惊醒,完全退出感悟的状态。
不过,桓因的毅力和坚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任凭他心中的矛盾再大,他都坚持去参悟,去思考,决不放弃。而他这样的坚持,不仅一次次成功将心中的翻腾压下,也渐渐让得四周的法身动容。
这些法身,都是当年东皇太一悟道时的见证者。东皇太一当年在悟道之时也面临莫大的矛盾,一次次的挣扎,甚至还多次惊醒。虽然当年的东皇太一不像桓因这样有人提示,其面临的难度会大了太多,可桓因始终坚持不退出感悟的状态,一样值得钦佩,一样不凡!
不得不承认,桓因所想要感悟的东西,实在太难,太过深奥,甚至有人都会觉得荒谬。然而,不断的坚持之下,让得桓因不断换着角度去思考,渐渐终于是起到了作用。
桓因想到了轩辕剑,想到了那一剑斩出时,四周一切仿佛都变成了虚假的力量。然后,他又想到了降灵之法,想到那一句“畜生一道皆虚妄”。所谓“虚妄”,不就是假吗?所以,降灵之法也可以解释为“畜生一道皆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