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旁的李东阳却是突然笑了,道:“刘侍郎,老夫是略知一二的,他终究不是庶吉士。”
李东阳直接一票否决,不是庶吉士,就说明他没有在翰林院里担任过职务,而是靠着地方官升任起来的。
翰林入阁,这是传统,因为庶吉士进入翰林之后,会经历过许多专业的培训,无论是进国史馆、待诏房或者是詹事府,这些学习的经验,都和治国平天下有关,所以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张彩却是面无表情地道:“李贤也非翰林。”
李贤乃是英宗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他就不是翰林出身,而且此人入内阁之后,官声很好,张彩便借此反驳。
李东阳这一次似乎是铁了心和张彩对着干,他微微一笑道:“李贤提《正本十策》,虽无翰林之名,却有翰林之实,敢问侍郎刘玑可有此学识吗?”
张彩皱了皱眉,一时语塞。
李东阳又道:“吏部右侍郎梁储,时二十四岁,便应戊戌科会试中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金殿传胪,入翰林为庶吉士。此后于弘治四年累官至翰林学士,又转任吏部右侍郎,曾主持过科举,为人清正,素有官声,陛下,臣以为梁侍郎可以。”
朱厚照对他们提议的人,大多没有什么印象,却也没什么主意。
张彩便笑了:“梁储是去岁转任地吏部右侍郎,臣与他也算是同僚,不过他在京察之中,却多为懈怠,臣以为,此人不宜入阁。”
这张彩和李东阳就好像是卯足了劲,非要拆台不可,双方你来我往,但凡是任何的提议,大多都予以否决。
朱厚照听着头痛,眼看就要到正午,也不见有个适合的人选出来,叶春秋看在眼里,却只关注着刘健,因为自始至终,刘健都没有发言。
时候不早了,朱厚照只好灰心丧气地道:“天下之大,难道连一个人选都没有吗?今日就议到这里,明日再说,朕要用膳了。”
“陛下……”正在这时,刘健终于开口了:“臣有一个人选。”
众人打起了精神,纷纷聚精会神地看向刘健,毕竟是首辅大学士,他的意见本就是举足轻重。
朱厚照正恼着明日还要继续为这种事而烦心,现在听到刘健有人选,不禁急道:“不知是谁?”
刘健淡淡地道:“臣以为,南京吏部尚书王华可以。”
一言既出,满殿就没人做声了。
谢迁和李东阳诸人显然是认可王华的,对他们来说,这至少是最不坏的选择。
可是此时,张彩的脸色却是一沉,他猛地感觉到有些不妙了,竟是发现自己无法反驳,王华是帝师,你能挑出什么错呢,何况无论是资历还是出身,王华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