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观,某小院内房间里,靠窗的架子上摆着许多排五颜六色的玻璃器皿,有玻璃碗、玻璃茶盏、玻璃水壶等等,有的是透明玻璃所制,有的是彩色玻璃所制。
西阳王宇文温,满意的看着眼前的展示品,身旁的五庄观观主刘杨,正神采飞扬的介绍自己的杰作,当然,他负责的是给玻璃着色这道工序。
其实是画蛇添足,宇文温的玻璃(琉璃)工坊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但那是靠着穷举法不停的试验才试出来的,而刘杨可是用“化学之道”研究出来的。
把不同的金属“熔”进玻璃里面,就能让玻璃“着色”,五庄观的道士们已经对多种“着色”金属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所以刘杨现在就是在向宇文温展示研究成果。
废话,作为五庄观的幕后大东家,宇文温多年来投入巨资帮助刘杨研究“化学之道”,刘杨再怎么不通人情,也知道该拿出成果来作为回报。
“大王,分光镜改了许多次,一些金属的光谱也渐渐分得清楚,所以给玻璃着色的办法,也越来越多。”
“黄州总管府地界,各处已开采的矿场之中,已经初步鉴定出一些有用的矿石,足够玻璃作坊使用...”
宇文温坐在榻上,示意刘杨对坐,如今是私人时间,所以他不打算摆排场讲尊卑,拿着手中厚厚一本总结报告,他饶有兴趣的边看边问。
五庄观的所谓“光谱分析”依旧很原始,毕竟没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做后盾,根本没办法进一步发展,但昔日的炼丹狂魔刘杨能做到现在的这一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勉强能分辨各种矿石里某些金属成分高低,这已经帮了宇文温一个大忙,尤其是玻璃工业,他要想长期大批量制作透明玻璃,就得靠科学的力量。
所谓透明玻璃,当然还是有颜色的,基于高中化学知识,宇文温知道只要玻璃里含铁,那么呈现绿色就不可避免,这也是那个时代普通透明玻璃的特征之一。
他需要尽可能将玻璃弄得无色,这样才能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财路来,因为在这个时代,玻璃制品,其实已经很常见了。
所谓常见,指的是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很常见,和后世普通人的印象不同,玻璃在中原出现的时间其实很早,后世的考古发现,战国时的墓葬里已经有玻璃制品,许多都是来自于西域。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外国的玻璃主要是钠钙玻璃,而中原原生的玻璃是铅钡玻璃,考古发现,战国墓葬里的玻璃制品,越到后期其铅钡玻璃的比例就越大,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时代,中原已经能烧制玻璃,加上番商从西域贩来的玻璃制品,所以玻璃对于中原来说不是什么极度珍稀的物品,属于常见的奢侈品。
所以许多人死后常以玻璃制品作为陪葬,这些玻璃制品,大多来自于西域,当然中原所产的玻璃制品也有。
这个时代对玻璃制品的称呼是“琉璃”,还有诸如璆琳、流离、琅轩、药玉、陆离、瓘玉等,“玻璃”的称呼,大概要到两宋时期才出现。
世代经商的粟特人,数百年来不断从极西之地的波斯、拂菻(罗马)贩运彩色玻璃制品到中原,富贵人家多少都有玻璃器物,所以“发明”玻璃大赚特赚的套路,实际上施展不开。
玻璃镜是例外,但宇文温想在玻璃上再做其他文章,采取行动之前得分析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结果分析来分析去,发现大家之所以喜欢玻璃(琉璃)制品,主要是想将其作为玉的代用品,其次是西域玻璃(琉璃)制品质量好。
中原的玉文化源远流长,西域玻璃制品因为看起来很像玉,所以也成了热捧的对象,那么宇文温从中总结出一个很残酷的事实:透明的玻璃制品,其销路未必像他想象中那么好。
比如说玻璃(琉璃)碗,人家之所以买就是觉得这东西像玉碗,摆出来特别有面子,这是最重要的,其他原因都得靠边站。
尤其那些不产玉的地区,玻璃制品很受欢迎,买家是将其作为玉的替代品,那么你做一个透明的玻璃碗拿去卖,让人家怎么装逼?
别扯什么水晶碗,人家要的就是看起来像玉碗,一如后世山寨手机那样,就是要看起来像苹果手机,你搞出八个喇叭的畸形山寨机哪里会有销路。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来宇文温的玻璃作坊一直在推出琉璃制品,全都是五颜六色,看起来像玉,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宇文温不满足,透明的玻璃器物对于有钱人来说没逼格,他就想办法让玻璃有逼格,所以玻璃窗就该上场了。
技术难点有两个:透明,大尺寸平板。这两点就是门槛,可以让竞争对手黯然失色,宇文温烧钱烧出来的配方和工艺,只要不泄露,靠穷举法来试根本就不是短期能够试出来的。
玻璃的烧制原理很简单,二氧化硅熔融后形成玻璃态,但是二氧化硅的熔点超过一千五百度,在这个时代是没办法有效熔化的,所以需要加入助熔剂,与二氧化硅混合后将其熔点大幅降低。
助溶剂里各种金属成分要控制,才能烧制出透明无色的玻璃,这需要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有目的大规模制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