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左城外大营,中军帐内人声鼎沸,休息了一下午的西阳王宇文温正在召集众将军议,此次曹州之敌灰飞烟灭,东南道行军形势一片大好,所以接下来该怎么打仗,是将帅们关注的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面前是一片坦途,距离伪帝所在邺城,不过两三百里距离,所以需要主帅、西阳王宇文温立刻作出决定,定下战略。
战前,宇文温就已经和主要将领们议定了几个不同的战略,若己方左城一战败北,那就退守亳州小黄;若己方左城一战惨胜,那就稳扎稳打,横扫河南,其中包括东面的青齐之地。
若大胜....届时再说。
而现在确实是大胜,所以看着西北方向门户顿开的邺城,让宇文温和将领们心跳加速。
尉迟氏的伪朝廷如今只有三支大军,一支由尉迟勤率领,在河东蒲津隔着黄河,与关中的朝廷大军对峙;一支由尉迟顺率领,在河南郑州与河南道行军对峙,剩下一支曹州大军,现在已经被东南道行军歼灭。
所以,趁着另外两支军队没有回过神,东南道行军集中兵力突击邺城,让伪朝廷速灭,短期内结束战争,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这种选择有些冒险,因为是直接置东西两翼(东翼青州,西翼郑州)敌军于不顾,行的是精兵斩首战术,一旦突袭邺城的精兵无法速下城池,很容易被反应过来的敌军包围、歼灭。
这种斩首战术,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在进攻邺城之前,得拿下黄河渡口白马津,守军在作战时很大概率烧断浮桥,那么己方渡河需要时间,邺城那边得了喘息机会,不至于完全猝不及防。
邺城守军即便没有野战能力,但守城的能力总是有的,即便只有一日时间作反应,关闭城门总能做得到,对于东南道行军来说,己方在邺城里没有内应,很难一战破城。
说白了,派精兵突击邺城是大冒险,成功的话收益很高,但失败的话,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却让今后的战事进展扑朔迷离。
因为若是把这股精兵投入到别的方向,收益同样很大。
譬如,东南道行军不是北上突击邺城,而是分兵东进,收复青州总管府地界,这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分兵西进,包抄郑州尉迟顺的后路,配合河南道行军将其歼灭,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起孤军深入、突击邺城的战略,分兵横扫黄河以南的选择更加稳妥,风险小,收益却不小。
歼灭了郑州尉迟顺大军,官军再挥师北上,因为河东尉迟勤大军无法动弹的缘故,邺城同样孤立无援,届时攻入河北地界的官军,数量占有优势,肯定不会是孤军深入的局面。
但这样一来,战争必然拖延到明年,何时结束还说不准。
两种选择,一种是速胜,风险大收益大,一种是缓胜,风险小、收益略小,对于武人来说,其实都无所谓,反正只要打仗就必然有立军功的机会,而对于执政者来说,速胜,是减少损失的最好选择。
宇文温算执政者么?目前还不算,但不妨碍他以执政者的角度看问题。
从大象二年时起,天下纷乱近十载,苦的是平民百姓,伤得是国家根基,打了那么久的仗,百姓身上的负担很重,服兵役、服劳役,还有各种摊派、多如牛毛的赋税,再这样下去,胜利者如何收拾烂摊子?
战争旷日持久,百姓家破人亡,人口锐减,百里无人烟,水利设施破败,大量土地荒废,粮食产量骤减,这样凄凉的局面,待得战争结束,可能要花上数十年才能恢复。
对于宇文温来说,他是“过来人”,知道一个“历史”,那就是隋末乱世结束后,李唐取而代之,然而天下户数要到天宝年间,才超越隋朝巅峰时期的天下户数。
这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当然,天宝年间的天下户口数,其中肯定不包括大量隐户,可能唐朝总人口超过隋朝巅峰期总人口的时间不到一百年。
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战争,对于武人来说是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灾难,国以民为本,如果能速胜,对于快速恢复国力、让百姓修生养息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而从作战角度来说,突袭邺城,就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样,有机会最好试一试,以最小的伤亡,获得最大的胜利。
邺城一下,河北各地可传檄而定,战争结束,将士们在邺城就能过年。
此时,主张精兵突袭邺城的将领有很多,行军总管史万岁便是其一,他愿意亲率骑兵突袭邺城,即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史万岁极力主张以奇胜,不给尉迟氏死灰复燃的机会,尽快结束战争。
而另一些将领认为要“以正合”,己方分兵横扫河南、站稳脚跟才是最佳选择,待得把郑州尉迟顺大军解决,再以优势兵力渡过黄河北上进攻邺城,行军总管韩擒虎便是持如此意见。
他认为,按着如今形势,朝廷剿灭逆贼是迟早的事,并没有到必须冒险一击才能扭转局势的地步,既然官军胜券在握,那就没必要行险,平白增加变数。
而邺城及周边驻军即便无力野战,但据城死守的能力肯定有,己方派精兵突袭邺城能否成功还未有太大把握,还会白白浪费打开局面的战机。
曹州之敌土崩瓦解,是己方收复青齐之地、歼灭尉迟顺大军的绝佳机会,如果贸然分兵突袭邺城失败,再想短时间内收复黄河以南州郡就很难了。
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双方争执不下,只能等主帅来做决定,而向来善断的宇文温,现在犹豫不决。
说白了,因为利益纠葛太多,导致他下不了决心。
作为全军主帅,单纯以作战的角度来看,突击邺城,速灭伪朝廷,这可是大功一件,没理由不试一试,只是成功率不算高。
作为有想法的人,宇文温当然希望自己掌握大权时,天下不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所以速胜、让百姓修生养息是很好的选择。
但这样一来,河北的世家高门、各地豪强的实力依旧完好无损,五姓七望,依旧是士人敬仰的对象,谁都会以娶到五姓女而感到自豪。
门阀政治,会继续延续下去,满朝文武都是姻亲或者叔伯兄弟,日后再想改革,恐怕难度要翻上几倍,甚至拿着刀都没地方下手。
所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宇文温希望己方缓胜,换得一个斩草除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