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天地间一片昏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却见一道闪电击中高大的岳阳楼,耀眼的线条深深印在宇文温的双眼之中。
在他看来,似乎有修士正在岳阳楼渡劫,扛过九天神雷之后,便可脱胎换骨、飞升天界。
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宇文温的关注点是岳阳楼被雷劈之后,会不会着火,会不会在大火之中轰然倒塌。
然而这不太可能,因为岳阳楼上装有避雷针,闪电击中避雷针,接通“天地线”,电流顺着避雷针入地,没有对岳阳楼楼体造成明显的损害。
至少在宇文温看来没事,因为他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亲眼目睹岳阳楼被闪电击中三次,都没见楼体有火光闪现,可见避雷针确实起作用了。
避雷针技术经过将近二十年不断完善,如今已能很好的保护高层建筑不受雷电之害,这些高层建筑之中,多为烟囱、城门楼及各类高楼(高台)式建筑,岳阳楼亦是其一。
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门上,“岳阳楼”这个词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但楼却早已有之,不叫岳阳楼,名为“巴陵城楼”。
巴陵,就是岳阳的旧称,原为巴州州治,位于巴陵城西门上的这座城楼,简称“巴陵城楼”,是个专有名词。
据说巴陵城楼在汉末三国时就有了,待到刘宋时,诗人颜延之途径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历史上到了中唐,诗仙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
而现在,巴陵提前更名岳阳,于是巴陵城楼也提前更名为岳阳楼,出巡至岳阳的宇文温,本来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登岳阳楼,和家人们一起感受山水风光,奈何这几日一直下雨,他只能悻悻看着岳阳楼被雷劈。
由观光旅游变成现场考察岳阳楼的防雷设施是否有效。
雨越下越大,宇文温转回房间,坐在书案边,看着广陵那边最新送达的消息。
抵达广州番禺的波斯国使节(自称),接受了有司的询问,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的身份不像是伪造,但也无法从第三方角度证明对方的真实身份。
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不会互设大使、大使馆,而受限于通信技术,受访国有不可能和对方国家核实使节的身份,所以一国使节的身份,很难有太多可靠办法鉴别其真伪如何。
所以对于这个消息,宇文温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如果它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么它就一定是鸭子。
这些波斯使节,是典型的波斯人样貌、穿着,说的确实是波斯语、写的确实是波斯文,携带的礼物确实为波斯特产,所持国书及各种身份证明文书上的印鉴,经身在番禺、广陵的波斯商贾确认,确实是波斯国内印鉴。
所以,即便不是有十足把握,周国一方也能确认这些人真是波斯国派出的使节,扬帆万里到遥远的东方觐见周国皇帝。
宇文温觉得有来无往非礼也,波斯国不远万里派遣使者来中原,那么他也该考虑派遣使者前往波斯,向那位万王之王库萨和带去他的问候。
考虑到现实情况,使者出行必然要走海路,而走海路得看风信,那么周国的使者要出发就得在秋末,借着北风下南洋,然后借助季风向西航行,沿着早已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波斯。
那么该派谁去呢?是走个过场,还是....
想着想着,宇文温又把视线转往窗外,看着大雨之中的岳阳楼。
他收到的这个消息,是四天前从广陵发出的,今日就抵达岳阳,这么短的时间跨越千里之遥,按照正常的消息传递方式,根本就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