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案上,宇文温坐在窗边,就着阳光看着一张素描。
素描画的是君士坦丁堡远景,宇文温看着素描里那宏伟的城池,不由得有些向往,他真想亲眼看一看这座世界名城,但愿望却不可能成真。
仔细看了片刻,宇文温将素描放下,拿起兵部职员外郎孙敬诚的奏章,认真看起来。
明德五年秋,周国使团出使极西之地,走的是海路,现在,使团终于回来了,却已过了四年。
如今,是明德九年秋。
归来的使团,为宇文温带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位于极西之地的罗马国,在两年前(明德七年)秋冬之际,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年秋冬之际,罗马国的北部边疆,有军队哗变,乱军随后挥师南下,直入国都君士坦丁堡,将罗马皇帝莫里斯一世(音译)及其家人杀害。
据说只有“皇太子”侥幸逃脱。
而哗变军队的首领,成了罗马皇帝,此人起事时不过是个百人长,即中原军制中的队主。
新君没有为难周国使团,待得来年开春,便礼送使团出境,使团返回波斯,在那里等到秋天,东风起时乘船出海回国,于今年回到中原。
正是有了使团的所见所闻,宇文温才知道罗马国的这场变故。
在位近二十年的罗马皇帝,立下赫赫武功,居然就这么完蛋了,对此宇文温有些愕然。
明明现如今的罗马国(明德七年时)国力很强,怎么就被一个百人长给改朝换代了?
宇文温觉得这一定是罗马国内矛盾重重,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局面,而使团成员、兵部职员外郎孙敬诚的奏章,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罗马国发生变故之后的日子里,孙敬诚通过和接待他们的罗马官员及仆人详谈,从只言片语中,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大概了解了一些此次兵变的原因,将其记录下来,并下了个结论:
立下赫赫武功的莫里斯皇帝,因为穷兵黩武,导致大失人心,以至全家罹难。
连年征战,让国家财政难以为继,而为了打仗,在不断削减各种开支的同时,还增税、大举借债,甚至借新债还旧债。
不满的情绪渐渐积累,平民、军队以致贵族都怨声载道,形成了类似“天下苦秦久矣”的局面。
那年秋天,罗马军队在北部边境又打了大胜仗,按说冬天将近,该班师回朝,待到次年再重返边境讨伐蛮夷。
但莫里斯一世可能是觉得这一来一回太费钱,不如让部分军队就地驻扎在边疆过冬,来年开春继续作战。
这个决定,点燃了熊熊怒火,一个百人长振臂高呼,军队马上哗变,然后呼啦啦往国都而去,要向皇帝要个“说法”。
军队早就对皇帝不满,于是各地驻军坐视乱军逼近国都而无动于衷;债主们对皇帝失去了信心,乐见新皇帝上位来还债,悄悄地打开了城门。
贵族、将军们知道民怨沸腾,便要将皇帝当做牺牲,推出去平息民怨,于是袖手旁观。
平民恨透了克扣救济金的皇帝,欢呼着跟随叛军攻打皇宫,杀皇帝全家,将帝党斩草除根。
于是,一个皇帝就这么陨落了。
这就是孙敬诚通过调查,对那场变故给出的一个大概结论,宇文温看了之后,陷入沉思。
他也是擅长军略,自即位以来连年对外用兵,在国内大兴土木,因为财政紧张,于是接连举债....
会不会...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宇文温喃喃着,为的通“同行”、莫里斯一世皇帝默哀,将奏章合上,起身在房间里走动着。
他虽然连年对外用兵,又在国内大兴土木,还发行公债,可不会像那罗马皇帝一样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