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面色深沉,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李东阳神色阴晴不定,最后选择了沉默。
质疑沈溪,其实就是质疑谢迁,就算李东阳为了内阁的和谐,也不能公然质疑同僚,所以他选择不说话,但心中一时难以释怀。
马文升道:“诸位臣僚,如今正阳门大捷,北寇撤兵,是否该马上进奏陛下?”
刘健抱着谨慎的态度:“此事先求证过,再行定夺!”
即便到了这地步,刘健还是不信鞑靼人只是因为一时失利便全线撤退,这让谢迁有些羞恼成怒。
谢迁心想:“我都说得那么详细了,居然还不相信,分明是看不起人!再则,质疑我也就罢了,居然还怀疑沈溪的功绩……沈溪小儿虽然平时行事偏激,锋芒毕露,但终归为大明建功立业,你们这些人如此质疑一个功臣,莫非是要让我大明将士寒心?”
熊绣道:“那就派兵部要员前往正阳门,调查详细情况。”
“可!”
刘健思虑半晌,点头答应:“那我等便移步文华殿等候!”
等兵部几名官员先行离开前往正阳门调查,一行从文渊阁出来,尚未过文华门,便遇到一行人行色匆匆进宫,却是朱厚照带着近侍和侍卫从正阳门回来,见到刘健等一众大臣,顿时眼睛放光。
一个孩子刚刚做了一件表现优异的事情,最需要旁人赞扬,即便贵为太子也不能免俗,所以朱厚照才会特地绕道文渊阁。
急匆匆上前,朱厚照美滋滋地招呼:“诸位大人可好?本宫正要前往乾清宫,你们这是去何处?”
刘健和李东阳对视一眼,刘健回道:“往文华殿待诏!”
朱厚照道:“不用待诏了,直接跟本宫去见父皇就是,相信父皇听到大捷的消息,一定会很高兴,说不定会当场赏赐诸位大人!”
在场大臣对于赏赐没半点儿兴趣,正所谓食君之碌担君之忧,何况几位顶级大臣在这次京师保卫战中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哪里有什么值得赏赐的功劳?
谢迁与太子关系最好,上前说道:“太子殿下尽管先行去见陛下,臣等暂且在文华殿等候!”
朱厚照笑了笑,便带着人兴冲冲往乾清宫而去。
等太子身影消失在宫殿尽头,在场大臣脸上的神色或多或少有几分凝重。进入文华殿,当班太监送上椅子,几位重臣屁股还没焐热,萧敬急匆匆而来:“诸位大人,正阳门战事如何了?陛下那边急着知晓!”
内阁首辅刘健迎上前,谨慎说道:“或取得大捷!”
“嗯?”
萧敬没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细细琢磨后才道,“刘少傅,您这话,咱家有些不太明白,大捷就大捷,怎是或许?莫非战事尚未结束?”
刘健难以作答,讷讷无言,谢迁连忙代为解释:“正阳门战事已结束,沈溪正带兵对狄夷兵马展开追击,相信很快便有战报传来!”
谢迁本以为萧敬会眉开眼笑,却见萧敬连连摆手:“别介,难得将北寇兵马杀退,作何没事生事?守着京城九门,确保京师无恙,这才是陛下期盼的!”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说话极有分量,马文升不解地问道:“这是陛下吩咐?”
萧敬闪烁其词:“诸位大人请示过陛下后再做决断吧,请跟我前往乾清宫见驾!”
……
……
乾清宫正殿。
龙椅上,朱祐樘一边咳嗽,一边听儿子滔滔不绝讲述今日正阳门战事。对于儿子的话,弘治皇帝基本是左耳进右耳出,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不信任,很多话听起来感觉像是胡扯。
什么主动自崇文门出击的大明骑兵与蒙古铁骑正面碰撞而不落于下风,什么大明骑兵统领有万夫不当之勇,什么步兵以军阵加入战场后鞑子狼狈撤退等等,这些都像是评书中的内容,只不过被儿子口述出来,未必真实可信。
“咳咳,太子……你且慢些说!”
朱祐樘听儿子说话好似连珠炮,有些不耐烦了,“你便说,正阳门战事是胜是败?如今正阳门可在我大明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