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首创平原作战理论(1 / 2)

抗战惊雷 样样稀松 1650 字 4个月前

虽然早在一九三八年八路军就开始挺进冀中、冀南及山东平原,进行了平原游击战,建立了根据地。但那个时候日军正实行南北对进战略,大量兵力被抽离华北,使得八路军的进展比较顺利。

也正是这样,对于平原游击战的具体战术,以及日后所要面临的困难,各家抗日武装都是估计不足的。破路、挖道沟、改造平原地形,在华北的平原根据地确实有实施,但范围并不非常广泛,也没有形成固定的规格,各地落实的程度也不同。也就更不用说一九四二年以后,被逼无奈才开始的大规模地道建设了。

三纵依托芒砀山系,向商丘地区蚕食扩张,与敌人争夺人烟稠密、盛产粮棉的豫东平原,是发展壮大的必须之举。杨天风也为以后的平原游击战编写了《平原游击攻略》,下发给各部队,特别是军官,更进行了轮训学习。

伟人说了:“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的。”

但这只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指示,涉及到具体的战术,还是需要实际施行者摸索研究,甚至是用血的代价来换取。

而杨天风算是最早开始考虑平原游击战的战术战法,并综合历史经验,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国将领了。

破路、挖道沟、改造地形,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杨天风甫据永城,与县长陆文平达成和解后,便已经动员民众逐一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根据地的防御,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平原地区虽然没有山峦躲藏之利,但隐蔽活动的树林、沟溪、村庄、青纱帐等也不少……以人为之力,将大路挖出纵横的道沟,将道沟、溪渠、村庄相通相连,形成一体,互相贯通,使我军能在平原驰骋……”

永城县县府秘书长何贵书拿着一沓文件资料看得入迷,夏邑大半落入三纵之手,只剩下孤单的县城和县城以北、以西的小片地区,政工人员已经进入开展工作。杨天风特意向县府提出要求,派有组织能力且有破路挖沟经验的官员前去坐镇指挥。

“这比永城做的还要彻底。”县长陆文平若有所思地说道:“工程量很大,还要与军队配合,满足他们的一些作战需求。”

“我去吧!”何贵书放下文件,轻轻在上面拍了拍,说道:“在平原开展游击战,难度可想而知。杨天风能想出这么多办法,可见是下了心思认真研究过的。是否有用,有多大的效果,还需要实践来考验。如果真的可行,且效果显著,倒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抗战经验。”

“三纵西进,会不会与当地的游击武装发生冲突?”陆文平没有明说,但何贵书知道他指的是八路军、新四军所组织的游击队。

“应该不会。”何贵书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他有这个心思,就不会向各抗日武装提供武器,还办了特训班。当然,如果真有冲突,也是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不会弄到刀兵相见。”

“杨天风虽然在扶助各支抗日武装,但却一直回避与我方部队的高层联系,态度有些暧昧呀!”陆文平轻轻叩击着桌案,并不确定地说道:“赵雨柔也被他劝离了动委会,专心去搞煤化工,探悉并掌握其心理动态的路子又少了一条。”

“路子只是断了,还可以接上嘛!”何贵书微笑着说道:“而且,这不是已经很快了吗?”

陆文平苦笑了一下,对此并不表示乐观。

“呵呵,你看这示意图,村落地道和野外覆顶壕沟,画得很传神,倒是挺有意思。”何贵书抽出一张纸,岔开了话题。

…………

平原游击战在抗战历史上是最艰苦的斗争形式,尽管现在还没有人能预见到其艰苦的程度。

而地道不仅是在冀中平原,在河南豫东大地,也有些地方适合开展。比如,连通豫鲁的“地下长城”——李馆地道,绵延竟达二十五公里。各地的土质不同,地下水位有高有低,即便是冀中平原,也有个别地方是不适合开挖地道的。

而作为地道的另一种变化形式,杨天风提出了覆顶壕沟这样的补救办法。两米多深的壕沟,上面用树干加顶,树干上面再加盖两尺深的泥土,即便是一段百余米长的覆顶壕沟,在关键时候也可能为部队或逃难的百姓提供掩护和隐蔽。

也难怪何贵书主动请缨,且对这份平原游击战的战术大感兴趣。就当时而言,恐怕还没人制定出如此具体而微的指导性策略,极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其实,杨天风极力推行的某些战略战术,以及政策措施,很多人现在可能并不理解,但却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