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转进的首肯,自力更生(2 / 2)

抗战惊雷 样样稀松 1657 字 4个月前

“名将可不敢想,只求多打胜仗,多杀鬼子而已。”余亚农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打鬼子,三纵可不含糊。”杨天风呵呵一笑,说道:“走吧,你若有闲暇,陪我去看看宋青圃他们打下来的鬼子飞机。那玩艺儿,呵呵,以后咱们也会有的。”

“咱们也能有飞机?”余亚农真是惊愕了,随着杨天风走了出去。

********************************************************************

虽然话不好听,但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抗战打到一九三九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正面战场暂时进入了平稳期,敌我双方的较量转到了持久力上。

而说到持久力没有军工生产的支持,战争是万万打不下去的。被逼得没办法,中国人也迸发出令人惊讶的创造热情,发挥出百分之二百的创造力,无数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工人在为这场战争而奋斗拼搏。

战争的逼迫,政府和民间的需求,使抗战期间中国的钢铁产量不断提升:战前还不能生产灰口铁,可到了一九四一年灰口铁的产量却达到28607吨;战前只有十几家铁厂,到了一九四三年的全盛时期,已经有了十六家国营铁厂,九十八家民营铁厂。炼钢厂由于投资大、见效慢,则多是国营钢厂在运行,民营的只有四家。

在战争状态下,政府也不得不放弃崇洋媚外的思想和作法,积极引导本国冶金工业的科技研究,以紧密配合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经济部和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提出军事工业紧迫需要研究的课题项目。

当时经济部公布的急需仿造之原料中,炼铝、炼钨、锑之利用、铬之替代品、钢板、矽钢片等被列为重要项目。由于处在几乎是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和试验,抗战时期中国冶金工业科技工作者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摸索研究,以填补空白。

而坩埚炼钢法的成功,则一揽子解决了新法冶炼钢铁、提炼纯钨、炼制铁合金和合金钢及锋钢(高速工具钢)等技术问题,可谓是重大的技术突破。

况且,杨天风所指导的炼钢、煤化等涉及到军工的发展,并不全是封闭的、保密的。就象对张大煜一样,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资料被送到了大后方的企业和知名专家手中。

搞科学技术的人大多都有一个通病,对涉及到本专业的知识和信息是求之若渴。在坩埚炼钢法成功之前,便有一些专家不畏路远艰难,赶到永城,既是想得到更多、更详细的资料,同时也促进了根据地的军工生产。

电焊解决了,灰口铁冶炼出来了,矾土制铝成功了,坩埚炼钢法也取得了突破……不管是填补国内空白,还是工艺品质的改进,这些都是抗战期间中国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就。只不过由于杨天风的存在,因为他提供的资料,减少了很多研究、试验的时间,使进程大大提前了而已。

“真是没想到,在沦陷区竟然也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原在金陵女大教化学,后考取冶金工程学位的邱玉池感慨万千,“杨将军从国外搜集的资料可谓是千金难买的财富,而根据地的艰苦卓绝更令人钦佩备至。”

几位专家学者都点头称是,他们不仅得到了可谓是各国机密性的科技资料,也或多或少地参加并指导了根据地的军工生产,还看到了兵工厂技术人员竭尽心智、克服各种困难所进行的各种创造。

以铅室法制造硫酸为例,没有足够的铅板,炸药厂便创造性地用老百姓腌菜的缸来作铅室,并取得了成功;还有土法烧焊等,令人不得不感叹钦服。

“邱先生过奖了。”杨天风笑着摆手,说道:“还有诸位专家,不辞辛苦来到这沦陷区,既是对科技知识的孜孜探索,也是充满了爱国热情,要用所学为抗战出力。对此,杨某才应该钦敬佩服。说到这些科技资料,现在这可不是某个人的财富,而应该是全中国、全民族的财富,是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动力和支持。”

“杨将军慷慨,到底是军人,没有那种敝帚自珍的文人陋习。”一位专家发出感叹,“我们已经商量过,回去过若是取得某些成就,也会及时向同行,向杨将军进行通报、传授。现在是什么时候,难道谁还指着这发财不成?”

“嘿嘿,国府的一些政策,一些官员,可不是这么考虑的。”另一位专家冷笑起来,说道:“特别是对民营企业,不说积极扶持吧,倒要多剥一层皮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