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刘忧孙愁(1 / 2)

季汉大司马 周府 1720 字 4个月前

穆陵关,魏寨。

大帐内,使者荀俣奉曹叡诏令,向孙权、刘晔二人宣读诏令。

“……荆宛遭败,诸军退守淯水……无余兵可用。车骑将军忠体为国,宜当恃险,坚守拒战;军师刘晔进策有误,……”

听着使者宣读曹叡的诏令,孙、刘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脸上看出不妙之感。

“臣孙权/刘晔谨遵诏令!”孙权、刘晔行礼而拜之,说道。

孙权收下诏书,与荀俣拉拢关系,说道:“今有劳荀使奔波,权今晚设宴款待,还望足下赴宴!”

“不必了!”

荀俣微叹了声,说道:“今值大战,俣岂敢打扰孙车骑。”

说着,荀俣将袖子里的锦囊交予孙权,说道:“俣从京畿而出,临行之前太妃让俣代传此信。”

“有劳荀使了!”

荀俣迟疑少许,说道:“今战事不利,张将军无法东援,孙车骑切不可有失。陛下临行有言,当下无可用之兵,穆陵需守至明岁,不求胜敌,唯望自守险关。”

“至于朝堂之事,料太妃书信中尽有提及,俣不便明言。望孙车骑、刘军师好自为之,守住穆陵为今下首要之事。”

“多谢荀使!”

“不敢!”

荀俣,荀彧次子。在荀彧去世后,加之荀彧长子荀恽被曹丕所记恨。荀氏一族已无昔日之盛,依靠先辈的旧时之功,勉强位居朝堂之上。

孙权为了扩展人脉,在京中与荀氏一族关系尚可。今荀俣属于偏向孙氏,否则也不会帮孙璎带信与孙权。

待荀俣离开之后,刘晔神情不太好看,忧虑说道:“晔献策推将有失,已被陛下告诫。今若非正值用人之际,恐陛下早已降罪责怪!”

因田忌赛马之策以及张郃用兵的失败,曹叡已没像当初那样器重刘晔。在下达的诏令中,曹叡轻微责备了刘晔,让刘晔继续努力,不要辜负他的期望。

曹叡的本意或许是敲打刘晔,让他继续努力。但在敏感的刘晔心里,他已在怀疑曹叡是否怪罪自己,且在担心他是否已经失去了曹叡的宠信。

孙权了解刘晔心态,安抚说道:“君多有奇策,今国中用兵强者,除大司马、骠骑将军二人,仅前将军张郃。君不举张郃,莫非举夏侯楙乎?”

“诸葛亮初出茅庐,今合司马懿、张郃二人之力,尚不能败之,与君有何关系?”

盛赞谋士之语,常为算无遗策,但是天下哪里算无遗策的谋士?

强如张良,刘邦遇彭城之败、被围荥阳时,他在干什么?

孙权深知史家在传记中常会为传主美化,既然张良做不到算无遗策,那么刘邦为何没有去怪谋士张良?

因为刘邦深知谋士就是提出建议,需要由君主直接采用计策。若君主用策失误,自然是自己的问题。反之,为了聚拢人心,谋士献策成功,应当不提自己功绩,当着众人的面去夸耀他。

如今在孙权眼里,曹叡当下怪刘晔献策出错,在根本上就有问题。刘晔仅是谋士,其非统帅更非君主。君主、统帅的责任在于采纳建议,以及选人去执行。岂会自己抉择出错,而后去怪谋士无能?

用张郃出错,或是说强行让司马懿出击的锅,需要曹叡自己背,而不是去扔给属下。

今有了孙权安慰,刘晔心里勉强好了些许,说道:“今陛下不信我,唯车骑将军信晔。晔当好生为君献策,以退汉贼军兵马。”

孙权拍了拍刘晔的肩膀,说道:“子扬信权,权自不负君也!”

说着,孙权看了眼手中锦囊,说道:“太妃少有托人寄信与我,此次托荀俣送信,料来朝中多有动荡!”

带着忧虑的心情,孙权打开锦囊。只见孙璎在信中说,因张郃兵败之故,司马懿已全权执掌荆宛兵马。

且吴质借张郃一事发挥,向曹叡上奏,表示张郃无法支援齐鲁,孙权击败霍峻的方案已是无法成功,当下为求保险不如换上他将,以确保齐鲁不会被霍峻夺取。

在吴质的奏疏下,曹叡略有意动。幸曹叡因担忧临阵换将,对战事不利,并且孙权至今未有过失,曹叡放弃了换将这一念头。

看着书信中的论述,孙权脸色沉了下来,骂道:“吴质匹夫竟敢蛊惑陛下,此人当杀之!”

“何事?”刘晔见孙权有如此反应,好奇问道。

孙权毫不避讳,将书信交予刘晔,说道:“吴质言我无将略之才,为避张郃兵败之前事,请求陛下召我回京,更替大将继之。”

刘晔浏览书信内容,直言说道:“车骑将军缺军功傍身,故才有吴质言语中伤!”

孙权多有些气闷,说道:“吴质与我有间,昔初入邺城时,我与先帝交好,吴质常言语诽我,言我不可深信。今十余年来,权为大魏殚精竭虑,而吴质却还在用言语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