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袁绍军的数字,应该是比较靠近了,但在曹操的兵力上,陈寿犯了个错误,单纯为了吹嘘而吹嘘,却没有想到战场上仅凭几千人,曹操是如何像他记载的那样,和袁绍军在上百里的战线上,以营寨工事对攻一个多月不落下风的,要知道工事战可是冀州军的强项!
如果真是十比一战场对攻打不赢的话,只能说刚刚击败公孙瓒的袁绍和其手下大将都是纯纯的废物。
其反面佐证,还是陈寿自己在三国志的另一处记载。
《三国志.荀彧传》载,官渡之战前,曹操未击败吕布前,就拥兵十万,“.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前后矛盾如此之大,只能说陈寿为了吹一下曹操,导致了同一本书中出现了极大的纰漏。
这个兵力数字,也符合曹操采用屯田制后,二年间在兖州所能动员的人数,击败吕布后曹操收编了一批降兵,数目只会更多。
另一个佐证,便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了袁绍军八万兵士。
坑杀的前提,是保证能压服对面的反抗,白起六十万兵坑杀四十万赵兵,曹操若真的只有几千兵,他哪来的胆子和能力坑杀八万冀州军?
更何况在官渡之战中,号称少粮缺兵的曹操对攻不落下风就罢了,还敢一边防守大营,一边偷袭乌巢,几千兵打到乌巢时,对方偏偏也只有几千,袁绍的兵都去哪里了呢?
七十万大军只留几千人防守唯一的粮仓吗?
更不用说四庭柱挂帅的冀州兵,在这段时间内竟然被曹军连连击败,竟然无一胜绩,这是那里出了问题,士气不足?兵力不足?粮食不足?武器兵甲不好?
所以官渡之战的记载,有着极大的水分,外人很难通过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记载了解内情,只有明白战争原理,和曹操亲自交战过的人,才明白曹操为什么那么难对付。
要知道许县和乌巢之间的距离,甚至远于邺城到乌巢的距离,曹操的后勤压力还要更大一些,就这样袁绍还没有打赢!
南北朝时期就有很多人质疑过,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魏武.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败者十二三而已矣.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宋裕、沈祖祥也认为官渡之战时,曹军兵力应在十万人左右,略低于袁军或与袁军持平。
这也是为什么沮授为首的几名谋士强烈反对官渡之战,而是建议用轻骑骚扰曹操后方数年,才全面开战的原因。
沮授这种人都没有信心和曹操打对攻,为什么有人还真会相信曹操兵力处于大劣势呢?
战争的因素很多,战争动员更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袁术不信邪,所以他遭到了巨大的失败,即使是唯一面对曹操军打过胜仗的袁熙,也在不断的交战中,明白了曹操的底气。
曹操其实虽在中原,用的却是后世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作法,这种战时动员体制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影响了数千年间的华夏战争史。
这个天下,谁更加舍得放下身价,谁的手段更狠,谁就能走得更远。
打仗不是请客吃饭,打仗时是倾其所有,赌上身家性命的拼死一搏,在这点上,曹操比所有人觉悟的都早。
与城内惶恐不安的袁术相比,被残酷现实教育过的袁熙,如今也已经是开始觉悟,他已经带领兵士冲入城中,并占领了一处破损城墙,居高临下指挥。
城内各处起火,大部分都是袁术军放的,为的就是能有光亮抵抗,但这也给了袁熙看清敌人动向的机会,他命身边侍卫不断放出烟花信号,指挥己方应战城内涌来的袁术军。
袁术军从东西南三方进入雒阳,独独留出了北门,让对方有了逃跑的念想,从而削弱抵抗意志,让幽州军的损失能降到最小。
但即使是如此,袁术军的抵抗,也有些出乎袁熙意料,尤其是城中大道上,一名将领正领兵和张辽军打的极为激烈。
张辽率军突入城中后,破败的雒阳街道反而成为了骑兵的阻碍,面对两边不停涌出的步兵,张辽当机立断,除了几十开路重骑外,其他人全部下马作战,和后军涌来的步兵一同结成防线推进。
在强弓硬弩开路下,张辽军很快突破了两条街道,迎面遇上了正在领军赶来的苌奴。
苌奴虽然名声不显,但也是袁术手下有名的几员大将之一,和纪灵齐名,他和曹操军袁尚军都有过交战,尚能全身而退,可见其人还是很有本事的。
张辽看到对方躲在步兵后面,没有上来单挑的意思,知道对面经验老道,当下神情凝重起来。
要知道夜间单挑,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出现意外,即使单挑赢了,己方兵士也可能因为看不到主将而崩溃,对方不赌一举建功,显然是准备稳扎稳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