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拟题(2 / 2)

相爷 衣山尽 1912 字 4个月前

李祯摇头:“这就是一个小人。”

舒日长也是一脸的鄙夷:“确实啊,此人品行实在太坏,可惜了一身才学。对了,李公你可是误会了,我却没有打题的本事。实在是,这两道题目是你自己漏出来的。”

李祯大奇:“老夫想好的题目,可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又如何漏出风声叫你看出来的?”

舒日长这才提起那日在西安城墙上饮酒,李大宗师烂醉如泥一般,道:“昌祺那日醉得厉害,口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苦短啊,我鸡鸣而起十年寒窗,如何中不了,如何中不了……’在下故尔一猜,却不想竟然猜中了。”

听到他说起这事,想起六十年前的往事,想起已经天人永隔的母亲和妻子,李祯心中大痛,眼睛里泛起泪花,良久,才叹息一声:“日长,你还真猜对了。那日,我竟梦见了她们。这么多年了,她们还是当初的模样……她还没有老……这是天意啊!”

舒日长见李祯难过,安慰了几句,就道:“李公也不用伤感,正事要紧,还是快将题目写好,叫匠人刻了为好。”

“也是。”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李祯提起笔正要写,突然在纸上一抹,将先前两个题目都抹掉了。

舒日长:“李公这是怎么了?”

“不,题目得换一换,换成别的。”李祯森然道。

舒日长:“李公这是何必,不就是因为我猜出题目来而已,我又不是考生。再说了,这可是天意?”

“不,天意一说虚无飘渺,天意从来高难问,又如何当得了准。虽说日长你不是考生,可那日酒宴除了你却有旁人。如果老夫没有糊涂,高布政使也在,另外还有几个侍者。”李祯面容有些发青:“既然日长你能够根据老夫的醉话推敲出考题,别人也是可以的。说不好,《子在川上曰》和《鸡鸣而起》这两个题目已是人尽皆知了,我若再出这个题目,那个笑话可就闹大了。一旦朝廷追究下来,你我可脱不了干系。”

“丝!”舒日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声道:“对对对,这两题可不能用。”他的声音都变了。

既如此,索性重新出题好了。

反正两个大宗师都是学富五车之人,《四书》《五经》早已烂熟于胸,要出三道题目还不简单。

于是,李祯冷笑道:“考生们只怕早就知道老夫专治《论语》,说不好已经将其中的字句都掰碎了,作了无数范文。好好好,老夫这次偏偏从《论语》出题。”

于是,他提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了三个题目。

舒日长将脑袋凑过去一看,又抽起冷气来:“李公,这题对考生来说也太简单?不……却是难作。”

李祯现想现出的三道题目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毋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可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来说,读书人在开始学写八股文的时候,多半会用这几句作为题目。从小到大,任何一个读书人没写过一百,也写过八十遍,也经过授业恩师无数次修改,可以说提笔就有。

这题目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难。简单在,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旧作誊录在卷子上;说难,那是因为大家都作得好,要想写出新意来,那才是要命呢!

李祯冷冷道:“水涨船高。如此,才能将人尖子从中折出来,如此才不辜负朝廷对你我的期盼。”

“倒也是。”舒日长苦笑,“看来,这两题要分出胜负,却难,关键在第三题《毋我》了。”

毋我谓无私见,不自以为是。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有四个绝学,不以主观意识妄断客观现实,不犯绝对主义错误凡事辩证看待,不固守成规而深知变通,不存我见以事实说话。

这题有点生僻,只两个字。熟悉儒家经典的读书人也就罢了,怕就怕有的人拿到这两个字,一时蒙了,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如何写。

此题考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李大宗师点头:“这个题目就放在第三题好了。其实也不难,和前面两题一眼,要想写出新东西,确实比较费神。”

舒日长:“不但考生作起来费神,同考官阅卷的时候也费神。”是啊,这三个题目太不容易写出彩了,李公这是在跟大家作对为难啊!

是的,正因为太简单。大家若是中规中矩作文,要想在四千考生中脱颖而出太难了。

考生要想上榜,说不好要抖个机灵。

虽然不知道,但真说起来,李老祭酒在陕西乡试搞的这一处,却是有点后世新概念作文的意思。

既如此,舒日长就传文吏上来命他拿了题目去找刻题匠连夜刻题。

为了保证乡试的公平公正公开,汲取被人猜到题目的教训,两位大宗师不敢怠慢又熬夜监督印刷试卷,反正一句话,题目纸在没有发到考生手头之前一刻也不能离开他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