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闹剧(2 / 2)

相爷 衣山尽 2324 字 4个月前

槐花的母亲后来生病去世,父亲悲痛过度卧床不起,一拖就拖了许多年。为了看病,将家中的钱花了个精光。

按说,颜槐的父亲是颜家的老大,无钱治病,家中其他人自然该守望相助。

可颜婆子一看老大这模样是不成了,所谓黄金有价药无价,要给他拿汤药,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于是,就置之不理睬,只一心维护老二一家。

民间有一句话叫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在明朝的普通百姓中有个风俗,家中的儿子长大了都要分家单过,但家中的绝大多数财产却要留给最小的一个儿子。当然,赡养父母的义务则要落实在老幺身上。

颜婆子生性刻毒,这个时候眼睛里只有钱,哪里还有半点母子亲情,竟是一文钱也不肯资助。

无奈之下,颜槐只能去给人帮工做粗活赚点钱给父亲抓药。

可惜古代的医疗条件和科技水平实在太低,拖了几年,颜老大还是撒手人寰。这个时候,颜槐甚至连父亲的棺材钱也凑不出来,只得去跟人借。安葬了父亲之后,为了还钱,顾不得服丧就出门做工。

可这个时候,颜婆子母子却趁槐花不在打起了颜老大遗产的主意,偷了房契,将院子卖给了高文。

没错,按说,颜老大死和,他的财产要归颜家公中,这是写进法律里的。可《大明律》中还有一条,妇女的陪嫁,若是遇到被休,或者丈夫去世,可以将陪嫁带回娘家。

于是,这两条法律就起了冲突。

明朝实行的是人治,遇到这种事情,看在槐花孤苦无依的份上,公中也不可能夺了人家的产业,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颜字。再说了,人家将来可是要嫁人的,如果没有陪嫁,将来到了夫家又如何自处?

这颜家母子欺负一个小姑娘,偏偏这小姑娘还是他们的孙女和亲侄女,这不是禽兽吗?

高文心中顿时怒了,对颜槐也抱有极大的同情。

这是人家的家事,也轮不到高文来打抱不平。但是,自己至少可以将房子退给颜家母子,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可场面乱成这样,别人又如何听得到高文的声音。

小鹰本就是个单纯热血的少年,见到这人伦惨剧,早就气愤得浑身颤,大喝:“狗东西,竟敢在咱们老爷这么聒噪,找死!”

如同半天中打了个霹雳,蒲扇大的手伸出去,抓起颜老二的领子,就扔了出去。

可怜颜老二又瘦又小,如何抵挡得住,顿时摔了个四脚朝天。

地上本有不少瓷器碎片,他在下面打了个滚,手脚脸上都划破了,有血流出来。

“小哥,你这是做什么?”颜老二惊恐地看着小鹰:“掀桌子的可是这个小娼妇,你不打他,反寻我晦气做甚?”

小鹰:“肮脏货,我家老爷说话,你们闹个鬼,都他娘给我安静!”

高文站起身来:“颜婆子,看来你这院子的究竟是谁的还有得皮扯。你的家事我也不便过问,这样好了,你将银子还我,这院子我不买了。”

“什么!”颜婆子和颜老二同时叫起来。

众人都是一脸精彩地看着这母子三人,心中都是好笑,闹闹闹,这下好了,好好一桩生意被闹黄了。

“怎么,你们不答应?”小鹰沉着脸。

颜老二站起来,一拐一拐地走到高文面前,赔笑道:“高老爷,咱们这院子又是宽敞又是漂亮,你走遍京城也未必寻得到这么好的地儿。再说了,这生意都已经成交了,如何能够反悔?”

高文将脸一沉:“我可管不了这些,退钱!”

颜婆子和颜老二面面相觑,额头上有汗水沁出来。她们昨天得了高文的银子之后,立即买了轿子,租了出去,要坐地吃抽成,已经花得干净。这可是一大笔银子,一时间又如何拿得出来。

颜老二讨好地叫道:“高老爷,那钱小人都用出去了,实在拿不出来,这里真的是一个好地方呀,你就住下吧!”

槐花:“将钱退给人家,这房子是我爹爹留下来的,是我娘的陪嫁,那姓高的,你将房契还我。”

高文还没说话,颜婆子立即怒了,骂道:“小闺娼,忤逆不孝的畜生,我高家的事情也有你说话的地儿?”

接着又呵斥儿子一声:“看你这没用的样子,遇到事就知道说好话陪小心,还得老娘来给你收场。”

她一改先前在高文面前恭敬讨好的模样,换了一副嘴脸:“钱老身已经吃药花光了,可不能退你。再说了,房子已经卖给了你,契约上都换成了你的名字,已经属于你了。你要钱,可找人卖了就是,关我屁事。这院子你要住就住,不住,空中养黄鼠狼养乌鸦,也没人敢说你什么?”

这来乞婆突然翻脸,高文道是没有心理准备。他现在好歹也是举人,别人见了他都会恭敬地作揖,喊一声:“老爷!”

别说举人,自从自己中了秀才之后,已经挤身为统治阶级,有了一定社会地位,还从来没有这样被普通人这样顶撞过。

高文铁青着脸:“大胆,你这婆子再废话,本老爷不客气了!”

“不客气,不客气你又要如何?”颜婆子也豁出去了,将脸凑到高文面前,骂道:“反正我就是不退钱,怎么,你要拉我去衙门,却不怕你!契约都改了,还找了中人,谁敢多说废话。老婆子是有理走遍天下。别以为你是个举人我就怕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儿。”

“这里可是天子脚下,北京城,城中你这样的穷秀才酸相公没有一万也有八千。真以为此处是陕西,摆你的老爷架子作威作福啊?告诉你,在老娘面前不好使!”

没错,这京城中的读书人实在太多。有来吏部候选的,有住在这里等着参加科举结果一口气考了几十年还是没有中,直接老死不得还乡的。